湖北襄阳广德寺:千年古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湖北襄阳广德寺:千年古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襄阳广德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从最初的云居寺到今天的广德寺,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瑰宝。
历史沿革
广德寺原名云居寺,坐落于襄阳的古隆中景区内,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贞观年间。据记载,寺庙初建时规模宏大,南北长达250米,东西宽180米,护寺河蜿蜒1000余米。主要建筑包括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共计127间房屋。
然而,这座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废。明景泰年间,一位高僧捐金重建寺庙,并将其迁至隆中山,更名为广德寺。明朝成化年间,襄王朱见淑的爱妃杜氏病逝,襄王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欲将爱妃安葬在寺旁。此举引起了云居寺住持道圆法师的不满,襄阳诸佛寺院纷纷上书谴责。最终,成化皇帝朱见深颁布圣旨,让襄王在附近选择一块风水宝地重建寺庙,并赐名“广德寺”。至今,“敕赐广德寺”的牌匾仍悬挂在广德寺山门之上。
明末时期,广德寺遭受战火破坏,仅存多宝佛塔。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代都有对寺庙的重修之举。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德寺的大部分殿宇被拆除,到了1978年,仅有天王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和部分厢房尚存。
建筑特色
广德寺内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多宝佛塔”,据称我国仅有多宝佛塔七座,而广德寺的多宝佛塔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其造型也十分精美。这座多宝佛塔,又称“五星塔”,通高17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7米高的塔座,上为10米高的群塔。塔座呈八方形,顶部设有浅檐和矮基,角部贴有圆柱形石雕龙首;每个方形的塔座上都设有一个佛龛,内供奉着一尊石雕趺坐莲台佛像。四面均有通道通向内部,俗称“八方四门”。正门面向南方,上方石匾阴刻着“多宝佛塔”四个字。檐下横排着一个巨大的“佛”字。塔内砌有八角形亭式塔心柱,并设有壁龛坐佛。北面通往南面的通道上,有一座石阶可通向顶部。塔身五座小塔和覆盖楼梯口的亭子组成。顶部主塔为喇叭形,高约10米,底部为八方须弥座,刻有四层仰复莲瓣;再之上是复钵式塔肚,承托着须弥座,四面装饰有嵌佛石龛,上方置相轮,顶端为铜铸莲花宝顶。主塔四周各立有一座小塔,塔身较低,顶部为六角攒尖顶,叠有三层密檐,塔身上也设有嵌佛石龛。东侧阶梯覆盖的方亭呈四角攒尖形,共有佛像48尊。
自然景观
环绕多宝塔的四株银杏树,均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一棵老根幡地,枝干高耸。这棵古银杏树被明、清两代皇帝赐封,树下古碑记载着“树德常新”的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将此树赐封为“护法尊”,至今仍生机勃勃,枝叶繁茂。每当秋天来临,满树的金黄和满地的落叶,不仅为寺庙增添了秋天的气息,更赋予了这座古寺一种“岁月沧桑”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