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南方言歌曲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歌声中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南方言歌曲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歌声中传承

引用
腾讯
6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16A025VK00
2.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5/01/06/033249572.shtml
3.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5/01/14/033252875.shtml
4.
https://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4-07-15/707507.html
5.
https://finance.sina.cn/2025-01-14/detail-ineexcea2070566.d.html?vt=4&cid=76729&node_id=76729
6.
http://news.hainan.net/wenti/wentiliebiao/2025/01/14/4787128.shtml

近日,海南省国兴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南优秀方言歌曲”主题艺术沙龙活动。吴晓芸、陈晶晶等多位本土知名音乐人与师生共同探索方言歌曲的魅力。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石榴园》《久久不见久久见》等经典曲目,还接触到了更多现代元素融入的传统民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海南文化的认同感。

01

海南方言歌曲:多元文化的艺术瑰宝

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屿,拥有丰富的方言文化和独特的民歌传统。从黎族聚居区的古歌、劳动歌,到临高渔歌“哩哩美”,再到儋州调声,这些方言歌曲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海南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

黎族民歌作为海南方言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劳动生产、婚恋爱情、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据《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记载,专家整理出了80余种黎族歌调,展现了黎族民歌的博大精深。

临高“哩哩美”渔歌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遐迩。这种起源于临高渔村的民歌形式,不仅在海南广为流传,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生动展现了渔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儋州调声则是儋州地区特有的民间歌曲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丰富的曲目内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儋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02

从校园到田野:方言歌曲的传承之路

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南方言歌曲,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海南省国兴中学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该校音乐教师王蔚介绍,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本土文化进校园,其中就包括海南方言歌曲推广。

在课堂上,王蔚不仅教学生演唱《久久不见久久见》《石榴园》等脍炙人口的海南方言歌曲,还通过每周五晚自习前的“每周一歌”播放方言歌曲。学校还邀请黎族歌手阿侬子黎前来助阵,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方言歌曲的魅力。

西南大学临高博文学校则将“哩哩美”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们唱响民歌,传承非遗。戴志勇、王呆南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介绍“哩哩美”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

临高籍歌手陈晶晶不仅通过演唱《么百漏》等临高话歌曲在网上走红,还作为一名教师,致力于方言歌曲的教学工作。她认为,教学生们唱好每一首歌,努力弘扬海南方言文化是自己的责任。

03

创新融合:让方言歌曲焕发新生机

尽管方言歌曲的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黎族没有文字,民歌传承主要靠口口相传,存在失传风险。部分学生不会说黎语等方言,教学难度大。此外,传统民歌与现代审美存在差距,需要创新融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传承人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阿侬子黎回到家乡保亭创办乡村公益学堂,教村里的孩子们唱黎族歌谣。他将通俗易懂的文字写成歌词,编曲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歌曲中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动人情感。截至目前,他已创作了40多首海南本土原创音乐。

数字化保护也为方言歌曲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海南省文化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打造的海南省数字文化馆,让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在线听黎族民歌,还能通过视频课程跟着传承人学唱黎族民歌。

展望未来,海南方言歌曲的传承之路充满希望。学校已制定系统教学规划,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方言文化档案库,开展讲座展览等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海南方言歌曲这一文化瑰宝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