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从乡土到网红的华丽转身
潮汕英歌舞:从乡土到网红的华丽转身
2025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再次掀起英歌舞热潮。从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五,超过百场英歌舞表演轮番上演,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赏。在社交媒体上,英歌舞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30亿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文化现象。
从祭祀仪式到非遗瑰宝
英歌舞,又名秧歌或莺歌,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潮州府志》记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这种起源于田间劳作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为一种融合舞蹈、武术、戏曲的综合性艺术。
英歌舞的核心内容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通过舞者们手持短木棒,模拟梁山好汉的战斗场景,展现英勇无畏的精神。表演时,舞者们按照特定的阵型和步伐移动,配合激昂的锣鼓声和呐喊声,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
英歌舞的表演程序通常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是最具特色的英歌舞部分,舞者们模仿梁山好汉的造型,画着夸张的脸谱,手持短木棒,随着鼓点节奏舞动。中棚则是地方传统小戏表演,多为民间趣闻轶事。后棚为武术表演,展示各种拳术和器械套路。
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近年来,英歌舞之所以能够从地方民俗走向全国视野,离不开现代传播手段的助力。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英歌舞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其动感十足的舞蹈动作、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脸谱和服饰,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迅速吸引大量粉丝。
2023年春节期间,英歌舞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随后在抖音等平台走红,被誉为“最强过年氛围组”。2024年春节期间,英歌舞视频播放量达30亿次,获赞超3000万。2025年春节期间,潮汕各地安排超百场英歌舞表演,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英歌舞的走红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英歌舞队,为这项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还通过社交媒体积极推广英歌舞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非遗技艺。
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双赢
英歌舞的兴盛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开始探索英歌舞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出英歌主题旅游线路,甚至打造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在潮阳,英歌队陆续注册公司,开展常态化商演。海门和睦英歌队与潮阳莲花峰风景区合作,每月收入达3.2万元。在普宁,大型实景演出项目《英歌情》预计今年公演,总投资1.2亿元,预计年度总收入可达2亿元,将创造1000个工作岗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英歌舞还走出了国门。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省普宁市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在英国伦敦文化艺术地标伯灵顿拱廊以及特拉法加广场演出,向世界展示英歌舞的魅力,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传承的启示
英歌舞的成功转型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新时代,传统文化要焕发新生机,需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同时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承载着潮汕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它所展现的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英歌舞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