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与都江堰:四川文旅厅推荐的探秘之旅
青城山与都江堰:四川文旅厅推荐的探秘之旅
四川文旅厅近期推出了特色优质旅游资源推广计划,其中青城山和都江堰以其独特的自然奇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重点推介对象。青城山位于华西雨屏带,被誉为“大自然的基因库”,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而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理想之地。让我们跟随四川文旅厅的脚步,一起探索这两处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迹吧!
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青城山,这座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部的名山,古称“丈人山”,因“青翠四合,状如城郭”而得名青城。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道教文化的瑰宝。
东汉顺帝年间,张陵来此创立了道教的“五米斗道”,又称“天师道”,奉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从此,青城山逐渐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被奉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
漫步在青城山的前山,景色温婉灵秀,绿荫掩映,处处是文物古迹。建福宫、天然图画坊、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景点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天师洞是青城山最为有名的地方,周围青山环绕,唯有一面临涧,相传是天师张道陵修炼之地。洞中有张道陵及其第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主殿三皇殿中还供有唐朝石刻、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珍贵文物,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而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的天然图画坊,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胜景。这座十角重檐式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游人到此,可见满目苍绿中亭阁隐现,石崖立壁中拱角偶露,仿佛置身画中,令人陶醉不已。亭阁后面是曾经丹鹤成群的驻鹤庄,亭阁右侧有一块横卧于两山之间的大石,称为“天仙桥”,传说是神仙聚会嬉戏之处,更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
青城山的后山同样美不胜收。这里林幽水秀、山雄峰险,一年四季景致分明。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景点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在后山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勃勃生机,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鲜活起来。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道教文化,青城山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标志性建筑——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山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阁下方上圆,层有八角,暗合天圆地方及八卦之意;外观呈塔形,顶部接三元宝,意即天地人三才。阁内耸立着庄严肃穆、7.3米高的太上老君莲像,此像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神形俱妙,栩栩如生。站在老君阁的露天台上,可以俯瞰整个青城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青城山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许多自然奇观。其中,圣灯一景尤为奇特。雨后夏夜,登临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向山谷中望去,可见点点亮光游离其间,闪闪烁烁忽生忽灭。这些亮光少则三五点依稀映现,多则成百上千灿若星空。虽然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但面对如此奇山奇景,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美丽的传说——这些亮光是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这样的传说为青城山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也让人们对这座名山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青城山:大自然的基因库
青城山,作为华西雨屏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大自然的基因库”。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更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青城山的前山温婉灵秀,绿荫掩映,处处是文物古迹。建福宫、天然图画坊、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景点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天师洞是青城山最为有名的地方,周围青山环绕,唯有一面临涧,相传是天师张道陵修炼之地。洞中有张道陵及其第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主殿三皇殿中还供有唐朝石刻、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珍贵文物,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而青城山的后山则呈现出另一种风貌。这里林幽水秀、山雄峰险,一年四季景致分明。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景点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在后山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勃勃生机,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鲜活起来。
青城山不仅是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所在地,更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乐园。这里栖息着众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它们在山林间自由穿梭,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同时,青城山还是众多鸟类的天堂,各种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为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植物方面,青城山更是堪称“植物王国”。这里生长着数以千计的植物种类,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从珍稀的名贵药材到普通的野花野草,应有尽有。这些植物不仅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为整个生态系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青城山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绝佳场所。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更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另有一说法是古蜀国开明王朝期间所建。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中国的“天府之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飞沙堰下口120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宝瓶口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度20.4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口内即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如“瓶颈”,宝瓶口也因此得名。
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龙朔年间(661年—663年)筑成,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710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宽240米,堰顶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排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
都江堰:历史文化的传承
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都江堰的建设者们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他们没有选择筑坝拦水的传统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通过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实现了科学的分水、泄洪和灌溉。这种“道法自然”的理念,不仅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使得工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都江堰的管理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从最初的兼职管理到后来的专人管理,再到专门机构管理,都江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了工程的持续运行和维护,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都江堰的成功,离不开历代治水者的不懈努力。从李冰到现代,无数水利专家和管理者为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使得都江堰能够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都江堰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科学、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都江堰前,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
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文一武,共同构成了四川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青城山以其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而都江堰则以其卓越的水利工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赞叹。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四川的骄傲,更是中国的瑰宝,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