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三体》文化输出价值 远胜剧情角色争议
Netflix《三体》文化输出价值 远胜剧情角色争议
《三体》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其影视改编一直备受关注。去年,中国央视和腾讯联合制作的30集电视剧《三体》大获成功,随后又推出了电影版本。近日,Netflix翻拍的《三体》上线,再次引发热议。本文将从剧情改编、文化输出等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去年,30集的中国央视/腾讯剧《三体》大爆,收视和口碑尽收,成为年度热门大剧之一。之后,中国推出电影版本;月前,Netflix翻拍版上线,让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原著同名小说,从去年红到今年,热度绵延不断。新电信e乐频道趁此热潮,正开始播出中国版《三体》。
人物角色大量改编
美剧版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大量改编。中国网民认为,对原著情节改动太大流失小说的韵味,在人物刻画和处理细节各方面都远逊于中国版;此外,《三体》最大的独特性就是中国视角,把它换掉,它和任何一部外国科幻片并无区别。
不过,《三体》的剧情跨越时空与虚实,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宏伟的视觉场景,为影视化作业制造了不少难度。备受瞩目的美剧版第一季八集播出后,在中国网上引发激烈争议,在豆瓣从6.8分似乎被恶意打到变负分,远低于央视腾讯版的8.7分,其内容也因敏感被屏蔽。
这点,中国网民说得不无道理,但我上述第二点提到,Netflix的考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原著小说爆火是基于故事富想象力,反映人性,对人类群体性格有哲学性描述等。央视版长达30集,有足够篇幅呈现很多细节,包括讲究服化道和光影构图。女主角叶文洁由王子文与陈瑾扮演不同年龄段,两人的外貌和眼神都有一定的相似度,也都把饱经沧桑演得恰如其分。美剧版才推出第一部,被国际观众予以好评,但未来仍须拭目以待。有人觉得其情节通俗易懂,视觉震撼更直接,但我不习惯它在不同语言和种族之间来回跳跃,觉得中国剧较容易看。
Netflix为翻拍据说砸下历年来单集投资最高的重金,除了聘请刘慈欣担任顾问,制作团队也都来头不小,包括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核心主创David Benioff(大卫贝尼奥夫)、得奖香港导演曾国祥等。
故事背景搬到英国
美剧版的故事背景从中国搬到英国,原著中的重要角色从单一的中国人,变成来自五湖四海各个种族,人物关系也大量修改。中国网民比喻,感觉同样是番茄和鸡蛋,中国剧炒了盘菜,美剧则捏成了三明治,并质疑其改编用意背后是“西方中心主义”、“反中意味浓厚”,不愿接受当今发达的中国可以拯救世界,只能等着西方拯救。这些评论后来经一些西方媒体报道,又遭冠上“民族主义”,加深了双方矛盾。
号称“中国科幻里程碑”的中国最畅销长篇科幻小说之一《三体》,发表于2006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与之后的《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组成“三体系列”。《三体》在西方也大受欢迎。英文版2014年出版后,隔年荣获全球最高级别的科幻作品奖之一——雨果最佳小说奖,成为第一部亚洲作家得奖作品。小说全球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有很多名人粉丝。
这点,我相信是因为Netflix的市场不在中国,必须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因此不太可能保留太多中国色彩。对于改编,中国网民其实可以平常心看待。
无论如何,《三体》通过Netflix向全球播放,已经为中国科幻产业发挥宣传作用,这种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其意义和价值可远大于个别剧情的纷争呢!
文革开头血腥震撼
美剧版开篇从中国文革期间一场批斗大会说起,讲述中国物理学家叶文洁1966年在清华大学亲眼目睹作为物理学权威学者的父亲,被红卫兵推上台批斗。场面的血腥震撼,再现了文革的可怕和扭曲,但也被质疑是西方视角别有居心。
这点,被震撼到的我觉得新版没有错,只要符合史实,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中国剧可以一再翻拍抗日情节,为什么不能一再翻拍文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