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演变:从冷战到AI时代
核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演变:从冷战到AI时代
核武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发明,其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经历了深刻演变。从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到当前的AI赋能,核武器不仅是一种军事工具,更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
从冷战到“重返大国竞争”:核武器角色的演变
冷战时期,核武器是美苏争霸的核心工具,形成了所谓的“核恐怖平衡”。然而,随着冷战结束,核武器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转而发展常规精确打击能力。但近年来,美国提出“重返大国竞争”战略,重新强调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中国则在冷战结束后才开始系统性探讨核威慑理论。近年来,中国学界加快了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在研究概念、方法和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024年,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凸显了核武器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AI赋能:核武器技术的新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核武器领域正迎来新的技术革命。AI在威胁监测、导航、精确打击、情报收集、监视侦察(ISR)、决策支持以及攻防网络作战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目前,全球九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国、法国、以色列、印度、朝鲜、巴基斯坦、俄罗斯、英国和美国——都表现出在其军队中开发和整合高级AI技术的兴趣。例如,印度计划发射50颗AI赋能的监视卫星,美国国防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AI改进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则在为其S-500防空系统开发AI控制能力。
核武器与国际政治:以乌克兰危机为例
近期的乌克兰危机凸显了核武器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30年前,乌克兰在布达佩斯备忘录中放弃核武器,换取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的安全保障。然而,随着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这一协议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乌克兰一些人开始重新考虑核选项。前副国防部⻓爱琳娜·弗罗洛娃表示,如果在战争中失利且缺乏盟友支持,重返核武器可能是一个选项。这一态度反映了在当前国际安全环境下,核武器仍被视为国家生存的最后保障。
未来展望:走向无核世界?
面对核武器带来的威胁,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推动核不扩散、核裁军进程,同时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发展。这不仅是应对核武器挑战的关键,也是构建持久和平世界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联合国表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最终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始终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无意与任何国家开展军备竞赛,并倡议五核国谈判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变乱交织、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的背景下,各国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决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以理性务实态度推动核裁军进程。
核武器的角色演变反映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安全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核武器仍将在国际安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通过持续的对话与合作,国际社会有望逐步减少核武器的威胁,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