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河蟹: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兴化河蟹: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金秋时节,江苏兴化市的63万亩蟹塘迎来丰收季。作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这里每年产出的7万吨大闸蟹,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一只蟹”不仅富了一方百姓,更撬动了190亿元的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从“蟹苗革命”到生态养殖
在兴化市兴东镇周韩村的400亩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一场“蟹苗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今年5月,首批“兴化1号”河蟹幼体在这里落户,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培育,终于在9月20日迎来首次开捕。
“这批河蟹不仅体格壮硕,膏黄饱满,更重要的是上市时间比普通蟹提前了20天以上。”基地负责人介绍道。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兴化市合作培育的新品种,“兴化1号”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品质优等特点,是兴化河蟹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一步。
为了确保河蟹品质,兴化市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位于沈高镇的生态大闸蟹产业示范园,2350亩的养殖基地内,不仅配备了先进的增氧设备,还采用了尾水异味修复等生态化养殖技术。通过与中国水产研究院合作,示范园不仅引进了优质苗种,还定期开展养殖培训,为蟹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从“一只蟹”到全产业链
在兴化,大闸蟹产业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养殖环节。全市30多万人从事大闸蟹相关行业,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蟹小七水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捕捞的大闸蟹加工成香辣蟹、蟹黄豆腐等预制菜。“市场收购一斤小蟹才3元,而制成‘香辣蟹’后一斤可以卖到12元。”公司负责人戚银介绍道。通过开发深加工产品,不仅提高了河蟹的附加值,还带动了上百名农民就业。
为了让兴化大闸蟹更快更好地走向全国,兴化市与顺丰速运展开深度合作。在新垛镇的顺丰大闸蟹集散中心,工作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分拣、包装工作。“我们投入了200多名人员,开设52条直发干线,确保大闸蟹能够‘早上捕,晚上发’。”顺丰速运负责人冯江表示。
打造“德胜湖”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兴化市启动了“德胜湖”大闸蟹品牌建设计划。按照规划,未来3年内将推广“德胜湖”品牌养殖基地1万亩,实现市场总销量1亿元的目标。
在河蟹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大会上,兴化市发布了《河蟹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从源头养殖到品质管理、质量控制、安全追溯等环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同时,顺丰速运与兴化大闸蟹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物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一只蟹”不仅改变了兴化,更富裕了一方百姓。据统计,兴化市河蟹产业直接带动1.8万户蟹农增收,30多家重点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5万吨。在河蟹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兴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9亿元,增长7.5%。
“以前我们都是把蟹苗从外地买回来自己养,现在有了‘兴化1号’,不仅品质更有保障,还能节省不少成本。”蟹农张顺鉴高兴地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蟹农开始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如今的兴化,不仅是一个河蟹养殖基地,更是一个集养殖、加工、物流、文旅于一体的河蟹产业综合体。通过不断创新和延伸产业链,兴化大闸蟹产业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兴化大闸蟹产业的发展之路,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这只“金色螃蟹”必将为兴化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