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不参与票房分成,选择高片酬模式规避市场风险
张艺谋不参与票房分成,选择高片酬模式规避市场风险
2024年,张艺谋导演的新作《第二十条》以24.54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中国影史第28位,并打破9项影史纪录。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张艺谋作为导演的商业价值,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位中国顶级导演收入模式的好奇。
事实上,张艺谋并不参与票房分成,而是选择一次性高片酬的方式获取报酬。这种做法看似放弃了潜在的高额回报,实则是对电影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
以张艺谋2016年执导的《长城》为例,这部投资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的中美合拍片,虽然在全球收获了22.7亿元的票房,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北美票房未达预期,最终项目还出现了亏损。即便如此,张艺谋依然获得了4000万元的片酬,这比影片中一众巨星的片酬都要高。
在与光线传媒的合作中,张艺谋更是签下了3年5部片总片酬2亿元的合同,平均每部影片片酬4000万元。这种高片酬模式,让他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
从行业数据来看,这种选择是明智的。据统计,2024年元旦期间,国内院线单日票房仅为3亿元,较2024年同期缩水,更是仅有2021年元旦单日票房的50%。全年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数也仅为2019年的58%。
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大导演+大明星+大IP"模式已经失灵。一些高预期影片票房未能达到预期,而一些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却凭借优质内容脱颖而出。这说明观众越来越注重电影本身的质量,而非明星阵容或导演名气。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即使是张艺谋这样的顶级导演,也难以保证每部作品都能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绩。以欢喜传媒为例,虽然该公司拥有张艺谋、王家卫、徐峥等多位知名导演,且曾推出《我不是药神》《疯狂的外星人》《满江红》等爆款,但成立9年来却有7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23亿港元。
因此,张艺谋选择高片酬而非票房分成的模式,既是对自身艺术价值的认可,也是对电影市场不确定性的理性回应。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做法不仅保障了他的收入稳定,也让他能够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无需过多考虑票房压力。
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艺术价值和内容质量。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的持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