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重阳节:登高放风筝,食攀饭送油麻缘
潮汕重阳节:登高放风筝,食攀饭送油麻缘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在潮汕地区,这一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场融合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盛大庆典。潮汕人以其独特的习俗和仪式,赋予重阳节别样的文化内涵。
登高望远,祈福消灾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这是《澄海县志》中对潮汕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记载。这一传统源自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望。相传古时流传着“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的说法,而今登高习俗被赋予新含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邀约三五好友,带上家人亲戚,登高望远,以畅秋志。
在潮汕,登高的地点多选择当地的名山或地标性建筑。人们在登高的同时,还会采摘茱萸,佩戴在身上,以驱邪避灾。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潮汕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
放飞风筝,送走衰运
“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这句潮汕童谣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放风筝的场景。在潮汕,放风筝被称为“放风禽”或“放风琴”,因为风筝多以飞禽形状制作,且潮语中“禽”与“琴”谐音。秋风乍起,放飞风筝,寓意着“衰运”尽去,“好运”将至。人们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这代表着“如愿以偿”。
潮汕的地理环境为放风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潮州为例,韩江两岸的沙滩在重阳节期间成为天然的放风筝场地。蓝天白云下,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秋日画卷。
团圆聚餐,共享攀饭
重阳节这天,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享用“攀饭”。这种以栗子为主料的美食,不仅口感香甜,更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美满。在潮汕,重阳节被视为“圣日”,极为重视团圆的潮汕人认为,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食“攀饭”,有着团聚的美好寓意。
互赠油麻团,结良缘
潮汕人重礼仪,讲团结,这在重阳节的“油麻缘”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潮汕话中的“团”与“缘”(uang5)读音相近,将“团”叫做“缘”,意为“结个良缘”。古时人们会用“油麻团”当作祭品祭拜祖先,而潮汕人则用“油麻团”来“结缘”。厝边头尾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缘’”,这是潮汕人重礼仪、讲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潮汕重阳节的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日活动,更凝结着潮汕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化的传承。登高望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放飞风筝,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共享攀饭,彰显了潮汕人对家庭的重视;互赠油麻团,则展现了潮汕人重礼仪、讲团结的美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潮汕人依然保持着这些传统的习俗,让重阳节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文化与亲情的重要纽带。这份坚守,正是潮汕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