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落榜到国际巨星:巩俐的传奇演艺之路
从高考落榜到国际巨星:巩俐的传奇演艺之路
1987年,一部名为《红高粱》的电影横空出世,不仅斩获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更让一位年仅22岁的女演员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影坛瞩目的新星。她,就是巩俐。
从高考落榜到中戏破格生
1985年,对于巩俐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这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姑娘,虽然在高考中文化课成绩未达录取线,但她出众的形体条件和表演天赋却引起了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的注意。在老师的力荐下,巩俐被破格录取,成为了中戏的一名学生。
在中戏的面试中,巩俐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当被问及“为什么想当演员”时,她坦率地回答:“大家都说我像山口百惠,但我只想做独一无二的巩俐。我希望有一天外国人会说‘巩俐穿的衣服真漂亮’。”这份自信和独特的个性,为她日后的国际发展埋下了伏笔。
《红高粱》:一夜成名的开始
进入中戏后不久,巩俐就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1987年,导演张艺谋为拍摄《红高粱》到中戏选角,一眼相中了还在读大二的巩俐。尽管原著作者莫言认为她不适合女主角九儿的角色,张艺谋仍坚持选择她。
为了完美诠释九儿这个角色,巩俐在高粱地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深入体验角色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红高粱》不仅在中国内地取得巨大成功,更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让巩俐成为首位走向国际的华人女星。
与张艺谋的黄金搭档
《红高粱》的成功开启了巩俐与张艺谋长达数年的合作。两人陆续合作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多部经典作品,每一部都展现了巩俐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技。
张艺谋曾评价巩俐是“最会用眼睛说话”的演员。在《菊豆》中,她用眼神诠释了一个女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挣扎;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她通过微妙的表情变化展现了角色内心的压抑与反抗;在《活着》中,她则用坚毅的眼神诠释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生存。
对于演技,巩俐有着独到的理解。她认为演员不应依赖技巧,而应用心感受角色,“用你的心去表现人物”。例如,在拍摄《艺伎回忆录》时,她为了一个仅一秒镜头的扇子动作苦练数月,力求将技能融入自身。
从一个高考落榜生成长为国际巨星,巩俐用坚持和努力书写了自己的传奇故事。她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执着精神,成为了新一代演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