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江南烟雨中的经济革命: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启示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江南烟雨中的经济革命: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启示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7579848_121124720

在16世纪的江南水乡,一场静默的经济革命悄然萌发。当欧洲尚未步入工业革命时,中国的苏州、松江等地已涌现出雇佣数千工匠的纺织工坊,景德镇的瓷器工场里火光昼夜不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一场被史书忽略却暗流涌动的经济变革。


明代唐寅作品,图片来源: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商潮涌动:商品经济催生的新世界


明代生活图景,图片来源:网络

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以丝织、棉纺、陶瓷为代表的产业率先打破小农经济的桎梏。商人资本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生产环节:

  1. “以棉换布”到“包买商”
    松江棉农以原料换成品,而苏州丝织业中,包买商已掌控产业链,从染坊到织工,计件工资成为常态。

  2. “暑袜店传奇”
    万历年间,松江百余家暑袜店雇佣全城男女缝纫,商人提供原料,劳动者“按件计酬”,俨然现代代工厂的雏形。

工场风云:手工业帝国的崛起


景德镇制窑工坊,图片来源:网络

在景德镇的窑火与佛山的铁水间,规模化生产初现端倪:

  1. “千人工坊”
    广东锡矿“役使大众,开坑三十余场,坑夫数十万”;苏州丝织工场罢工时,“散者数千人”,足见规模之巨。

  2. 分工协作的悖论
    景德镇陶瓷业“窑作林立,协作如网”,虽场内分工简单,但跨工场的产业链分工已高度成熟。

p.s. 历史特写
黎明时分的苏州阊门外,无主织工“立桥待雇”,形成中国最早的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打破“匠户世袭”,人身自由悄然萌芽。


《南都繁会图》局部插画,图片来源:网络

扼杀与挣扎:萌芽为何难成参天巨树?

尽管生机勃勃,这场变革却终未燎原:

  1. 政策铁幕
    明政府厉行矿禁,强行驱散矿工;重农抑商令资本流向土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2. 利润的悖论
    商业暴利诱使资本囤积居奇,而非投入技术革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时代宿命。

  3. 辛辣对比
    当江南包买商计件发薪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而当欧洲开启工业革命时,明清王朝仍在“重农”与“抑商”间摇摆。


苏州织机,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回响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如同一颗未能破土的种子,却为后世留下深刻启示:

开放的市场、自由的劳动力与政策包容,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今日重读这段历史,不仅是追溯“中国何以错过工业革命”的根源,更是为探寻传统与现代经济转型的共通密码。

若当年政策松绑,江南的机杼声声是否会早于曼彻斯特的蒸汽轰鸣?历史没有如果,但经济规律的涛声依旧拍打着时代的堤岸。

《中国人口经济史》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人口与经济互动关系的鸿篇巨制。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经济格局,以及政策、技术与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发展。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经济学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启示,堪称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演变的必读之作。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除了要有一定的生产力基础外,最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于明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封建政府对工匠制度和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使人身自由增大,有了出卖劳动力的可能。这样,在商品经济发展、小商品生产者规模扩大和不断分化的条件下,在江南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一些手工业城镇。这些城镇的手工业都十分专业和集中,如苏州、南京、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丝织业,以及松江的棉纺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宜兴的制陶业、无锡的砖瓦业、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业、广东和四川的制糖业,福建瓯宁、武夷山和云南普洱的制茶业,江西瑞金、玉山,湖南衡阳的制烟业,佛山的冶铁业、铅山的造纸业等,通过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者逐渐发生变化。一些人上升为作坊主,而另一些人破产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种小生产者的分化,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条件。

明代棉纺织业中,出现过“以棉换布”的情况,那时商人还没有垄断市场,商人与农民织户之间没有固定关系。不过在明代晚期的丝织业中,出现支配生产的“包买商”。它不仅支配机户,而且支配染坊、掉经娘、络纬工、牵经掉头工等,并大多采取计件工资形式。

据《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从中可以看到,这些缝袜的劳动者不是用自己的材料独立进行生产,而是用商人的原料为之缝纫,取得一定的报酬,商人和劳动者的关系已经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了。此外,佛山的冶铁业、景德镇和广东的红炉业(釉上彩)中也出现过一些包买商。

在整个资本主义萌芽中,起重要作用的仍是工场手工业。明中叶以后,苏松杭嘉湖地区出现了较大的纺织业作坊,工场手工业已具有较大规模。据《明神宗实录》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些记载表明了纺主与机工大都为雇佣关系。由此可见,苏州已有大批雇佣劳动者出现。另外,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业,在嘉靖、万历年间,民窑中出现使用大批雇工的手工工场。

矿工的工场,在铁矿、铜矿、煤矿、锡矿、铅矿等部门都有出现。安徽徽州“采铁矿必须先勘矿脉,然后租赁山地,开矿工程很大”,“工人各有任务,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矿砂者、炼生者”。昼夜轮换,多达40—50人。湖南耒阳锡矿,“四方之贾群萃其中,采其奇盈,役使大众,开坑三十余场,坑夫数十万”。而在广东佛山镇更出现了雇工达千百计的采矿作坊。

在苏州,明末已出现劳动力市场。苏州城内,丝织“工匠各有所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在这里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是劳动分工。在中国,许多行业是无所谓分工的,即使号称“过手七十二”的造纸业,实际分工也很简单,一人可兼任不同工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场外分工发达,场内分工反而简化。例如,景德镇的陶器业,由于基本上集中于一地,窑、作、行店林立,互为加工、协作关系,其工场内的分工不发达,工场规模也很小。

总的来看,明中叶以后中国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还很不均衡,明王朝从政策上抑制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抑制矿业的发展,甚至对已开矿场强行驱散。同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利润高于手工业利润。这些自然影响商业资本转向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受到阻碍,对商业又有直接影响,这使商业利润转向土地,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但它毕竟是新生的事物,代表着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