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大瑶山: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立法护航绿色发展
金秀大瑶山: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立法护航绿色发展
广西金秀大瑶山,这座横亘于广西中东部的山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金秀大瑶山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全国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金秀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银杉、瑶山鳄蜥等珍稀动植物。近年来,保护区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研究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传感器、热成像技术等,实时监测保护区内的水文、土壤、气候和生物状况。多功能无人机和全自动化的无人机机场定期对保护区进行观测,科研人员能够方便地观测研究鸟兽夜间活动、种群繁育等情况。
立法保护,为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金秀大瑶山的生态保护工作,指导自治县开展特色资源保护立法。2024年3月28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条例》。该条例根据实际灵活规定该自治县旅游从业者获取导游资格,为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得益于持续的保护和深入的观测研究,大瑶山的生物种类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保护区内目前记录有4245种野生物种,其中维管束植物2319种,陆生脊椎动物496种,昆虫1215种,大型真菌215种。以“金秀”或“瑶山”命名的动植物就有60多种,如瑶山鳄蜥、红尾噪鹛瑶山亚种、海明关木通等。2023年12月,大瑶山入选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
生态保护与瑶族文化传承相融合
金秀大瑶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注重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瑶医瑶药作为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目前,金秀瑶族自治县中草药种植面积累计达19万亩,构建起从研发、培训、育苗、种植、加工、流通到康养的瑶医药全产业链,全力打造“瑶医药之都”。
生态保护带动地方发展
金秀县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三百六十”特色产业发展计划,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金秀县获得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等荣誉称号,连续4年在广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
金秀大瑶山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