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如何满足你的期待?
央视春晚如何满足你的期待?
2025年央视春晚在万众瞩目中盛大开场,收视率高达39.3%,创下近年来新高。然而,在这看似辉煌的成绩背后,却折射出春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创新节目内容,成为央视春晚亟待解决的问题。
观众期待:从艺术性到互动性
观众对春晚的期待是多维度的。从艺术性角度来看,歌舞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重头戏。2025年春晚中,凤凰传奇演唱的《栋梁》以北京中轴线为背景,融合科技与文化,气势恢宏;毛不易和莫文蔚合作的《岁月里的花》,舞台被花朵环绕,氛围感十足;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更是惊艳全场,高音清澈透亮,穿透力十足,一开口就把大家拉回了她的音乐时代。
然而,语言类节目却成了春晚的短板。小品《借伞》虽然请来了赵雅芝和叶童这对“回忆杀”组合,但因剧情设计不合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沈腾、马丽领衔的《金龟婿》结尾戛然而止,让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更是被现场观众建议“别再上春晚了”。
观众对春晚的期待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总台春晚,2025年春晚在融入更多非遗元素的同时,还以春节文化为纽带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例如,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亲手为春晚设计《年锦图》,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的美好向往。
质量下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
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2005年至2015年左右,央视春晚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收视率和质量不断下滑。从根本上讲,随着1992年文化领域市场经济改革的启动,各地电视台也都举行自己的春晚,大家都想分这最优质节目的“一杯羹”,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的春晚好评度一度都超过央视春晚。
艺术表演也逐渐充分市场化,各种商业选秀节目精彩纷呈,优秀演员都不再把春晚当作最重要成果的展示舞台,春晚上的表演,大多数之前玩过的“老梗”和“烂梗”,观众不再感到稀奇。从文艺成果播放渠道上讲,也开始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台,新兴的互联网视频网站也逐渐成为流量主要渠道。
这种情况下,春晚想维持节目质量和收视率遥遥领先的地位,越来越艰难。2014年的春晚,央视一套直播收视率仅为9%,第一次跌破10%,加上全国202家卫视的转播,也勉强超过20%;年龄分层上,其中15-24岁之间观众仅占6.2%,可谓都是中老年“铁粉”在支撑。大致而言,2010年代后期看春晚的观众数量不到2000年前后的一半。
创新之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面对挑战,春晚开始谋求创新。技术创新成为重要突破口。从2013年春晚起,开始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AR),2017年首次春晚推出了VR全景直播,2018年央视春晚首次采用了4K转播技术、3D+VR技术,2019年央视春晚首次实现了5G技术全媒体传播,2021年开始尝试8K高清直播。
2025年春晚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与阿里集团全面合作,采用阿里云计算AI技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AI春晚。例如,甄子丹《笔走龙蛇》的背景效果,系用阿里云通义AI的3D模型重建技术实现的;莫文蔚、毛不易的《在岁月里的花》演唱背景中,受观众喜爱的 “油画定格”时刻,是通过通义万相的图像风格化技术和首尾帧视频生成技术实现的;薛之谦的《方的言》和末尾的《难忘今宵》也都利用了通义万相的 AI 生成能力。
在节目创新方面,春晚开始尝试跨界合作,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例如,2024年春晚的《栋梁》节目,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聚焦“中国建筑”的《栋梁》,是总台春晚继“中国色彩”“中国纹样”之后,再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创新性表达。节目将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通过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展现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
在传播创新方面,春晚开始重视网络直播渠道。从2017年起,阿里开始为春晚网络直播提供技术支持,本质上提升了网络直播的速度和画面质量,当年网络收看量达到1.5亿,网络从此成为主要收看渠道之一。此后网络直播渠道对于春晚收复收视率越来越重要。到2025年,仅竖屏手机看春晚用户就达2.86亿人,播放量4.96亿次,整个新媒体端点播收视次数为28.17亿次,以全国当年春晚观众5.53亿计算,估计至少4亿人是通过网络渠道观看。
未来展望: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春晚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观赏体验。同时,春晚还应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共同创造属于大家的春节记忆。
我们期待未来的春晚能够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节目,真正成为“人民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