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里的“中国范儿”:曾侯乙尊盘如何走上银幕
《封神第二部》里的“中国范儿”:曾侯乙尊盘如何走上银幕
在即将于大年初一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尊盘再次成为焦点。这部备受期待的神话史诗电影,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吸引观众,更在细节之处融入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曾侯乙尊盘这一国宝级文物的巧妙运用。
曾侯乙尊盘: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时期曾国的青铜礼器,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这件文物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0公斤,由尊和盘两部分组成。尊盘的装饰极为华丽,采用了透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共有80条蟠龙和32条蟠螭,以及无数的镂空纹饰,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文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采用了失蜡法铸造,这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一大创新。曾侯乙尊盘的出土,证明了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的工匠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先进的铸造技术,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复杂的青铜器。
电影中的文化传承
在《封神第二部》中,导演乌尔善巧妙地将曾侯乙尊盘的元素融入到电影的视觉设计中。据透露,电影中闻太师的铠甲设计正是借鉴了曾侯乙尊盘的纹饰。这种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考据和艺术加工,力求在保持历史真实感的同时,又能符合电影的美学需求。
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电影团队在筹备阶段走访了多家博物馆,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封神第一部》中,龙德殿的木雕采用了浙江东阳、安徽歙县的木雕艺术;登基大典上表演的玄鸟则来自山东潍坊的传统风筝;而姜王后、殷寿的服装则融入了传统刺绣工艺。在《封神第二部》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延续到了建筑样式上,许多场景都参考了上古时期的“穿斗式”建筑风格,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富有质感的神话世界。
文化元素运用的意义
这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觉美感,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乌尔善表示,他一直致力于让观众不要遗忘我们已经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要让它们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电影这一现代媒介,古老的非遗技艺和文化记忆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代人可以体验和感受的精神财富。
在2025年首个“非遗春节”的背景下,这部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显得尤为特别。它不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通过电影,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上映,无疑将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史诗般的战争场面,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正如乌尔善所说:“我一直要做的就是让观众不要遗忘我们已经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要让它们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部电影,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