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南京过春节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南京过春节吧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16221

2023年,南京接待国内外游客2亿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0亿元,比2019年增长37%。这个数据背后,是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飞 摄

站在三七八巷菜场门口的大妈很疑惑,“我买了一辈子菜的菜场,怎么成了小年轻的‘主场’,一茬接着一茬地来逛?”
吃了大半辈子李记牛肉锅贴的“老南京”也后悔得直跺脚,“随到随买的时候,我咋没好好珍惜?”
……


图源:南京有个号

长达8天的春节假期将至
您不来趟南京吗?

逛夫子庙:“隐藏菜单”,懂的都懂!

秦淮灯彩甲天下。你以为,春节逛夫子庙,就是买盏花灯,一条贡院街走到头,看看“天下文枢”牌坊,再去大成殿里拜拜孔子?
不!还有这份“隐藏菜单”!


图源:南京有个号

第38届中国·秦淮灯会设在白鹭洲公园的《上元灯彩》非遗艺术展,用68组主题灯彩,再现了明代古画《上元灯彩图》中,南京地区灯会的繁华与热闹。公园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与承载花灯艺人“匠心”的鳌山灯、九色神鹿灯,以及造型各异的龙灯,让人恍若穿越600多年前的明代“上元灯会”。


图源:南京有个号

南京灯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如今因灯展、灯市、灯景三灯齐放、庙市合一,在全国众多灯会中,独树一帜。今年是甲辰龙年,国家文旅部将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场活动,选在了南京。


图源:南京有个号

不仅是春节,平日里的夫子庙地区,也有“隐藏菜单”。
吴敬梓在南京写出了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吴敬梓纪念馆里,你可以回味课本中“范进中举”的故事;
书法家王献之在南京,留下了与桃叶的爱情故事,在古桃叶渡遗址,你可以回味“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的浪漫;
还有《桃花扇》里李香君的故居,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图源:南京有个号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文脉绵延1800多年,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处处皆是历史浸染的痕迹,市级文保单位有400余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怀古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从唐代刘禹锡的笔下,穿越千年时光,成了如今朱雀桥边,一群南京孩子“沉浸式”读书的霁月风光。
秦淮河畔、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浦口火车站……南京的孩子从牙牙学语时,就在父母的怀抱里,走进金陵文脉、华夏瑰宝之中。


丁劼 摄

而玄武湖畔,“前三国,后六朝,一江南北雨萧萧”的《君住长江》歌声,隔着湖面都能听到——别奇怪,那是热爱歌唱的南京人,正在“情境式”唱歌打卡。
他们不是专业的歌者,可能只是附近的大爷大妈、下班路过的“打工人”,抑或是“入乡随俗”、跟着吟唱的游客。如果你靠近,他们会口耳相传地告诉你:
“玄武湖有19个名字,眼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玄圃,就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私园。”


图源:南京有个号

余秋雨说,“南京这座城市将历史溶解在了自然之中,不像别的古都,历史只被囚禁在宫殿之内”。
朱自清也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是一个需要静下心去“细品”的城市,几千年的时光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印迹,只等懂的人来细细品味。


图源:南京有个号

2亿人次:“人次”二字,意味着啥?

2023年,南京接待国内外游客2亿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0亿元,比2019年增长37%。
单说第一个数字:2亿人次。人次?对,不少游客到南京都不只“一次性打卡”,而是“二刷”“三刷”,甚至“N刷”。城市就那么大,南京为何能吸引游客“N刷”?


图源:南京有个号

用网友喜爱的“城市特性”来形容,“肯听劝”必是南京的“好脾性”之一。
钟山风景区,是很多第一次来南京的游客"必打卡地”之一,超20万的单日客流高峰,足以显示其吸引力。
曾经,打开某书等社交平台,有博主“劝退中山陵旅游”,其理由基本都是一条:美则美矣,但景点之间走路太远,接驳小火车等待时间太长,体验感不好。
发现了这个“吐槽”,南京立刻“听劝”,出实招“整活”:
增加了钟山风景区循环公交专线,串联起6处景点,沿途还经过新兴的“网红打卡地”;同时,还增加4条外围接驳线,让自驾来的游客,可以把车停在外围停车场,实现换乘、接驳与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


图源:南京有个号

说到底,旅游业还是服务业,最终比拼的还是体验感。
且看2024年,中国第一个“顶流”——尔滨。冻梨切片、东北大汉“夹子音”、中央大街铺地毯......“一通操作猛如虎”,不都是为了让南方“小土豆”吃好、喝好、玩好吗?
一个地方的文旅,好不好?归根结底,并不能与“文旅局长”有多“惊才绝艳”,划上等号。因为,这只是打破“刻板印象”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之一。
社交平台“刷屏”的尔滨“偏爱”南方“小土豆”的种种热梗,其“底层逻辑”,依旧是不断迭代,满足游客更高品质、更加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图源:南京有个号

主客共享:六朝烟水气,更抚凡人心

“千万不要在景区吃东西”,是不少人对旅游的惯有印象。然而,南京的老门东景区,却是一个例外。
蒋有记锅贴、黄勤记凉粉、梅花糕……这些南京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全都集合在老门东的阡陌纵横里。别说外地人,就连“老南京”们也是要时常拖家带口、呼朋引伴,去“撮”一顿“这价廉物美又地道的南京味道”。


图源:南京有个号

其实,主客共享,正是当下文旅融合的新趋势之一。诗人卞之琳曾在诗歌《断章》中写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从“特种兵”带火淄博烧烤,到天津跳水大爷一度成为“8A级景点”,再到南方“小土豆”们拖着行李箱,赶到“尔滨”的东北早市,啃一口“嘎嘎香”的美食……
人们千里奔赴一座城,向往的“诗与远方”,已不再仅限于到“网红”景点打个卡、发个“圈”,而是期待“沉浸式”体验一座城市的市井烟火,甚至是历史记忆。


图源:南京有个号


图源:南京有个号

数据预测,2024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有望超过60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万亿。这一波“泼天的富贵”,谁能接得住?
南京人一个周末的日常,或许就藏着答案。早上,去夫子庙莲湖糕团店,吃一碗传承百年的“赤豆元宵”;之后,去博物馆“打卡”最新的展览,瞧瞧古人的智慧;晚上,再与朋友约一场“沉浸式”演出……这是“南京范儿”的生活,也是“南京范儿”的文旅新场景。


图源:南京有个号

想看演出,有“高大上”的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也有兰苑剧场等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小剧场;
想逛博物馆,看国宝、寻“萌兽”,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院、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千载岁月浓缩在方寸之间,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从“龙文物”到“龙非遗”,各大博物馆的含“龙”量已经“拉满”;
想走进近现代史,梅园新村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不可错过;
而想寻乡野里的“年味儿”,浦口的“手狮舞”、腊味年货,栖霞的年宵花展,高淳的慢城“村晚”,江宁的“灯火汤山”千灯集……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图源:南京有个号

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世界文学之都,
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
评价第4位、
连续14年获评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南京人
有很多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愿意与天下游客共享
“六朝烟水气,更抚凡人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