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权力:乡村振兴的双刃剑
村支书权力:乡村振兴的双刃剑
村支书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村庄发展的领路人。然而,村支书权力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推动乡村振兴,也可能因权力滥用而阻碍发展。本文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探讨村支书权力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村支书: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在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河东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他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文明建设,让这个曾经落后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赵军上任后,首先从抓村干部队伍建设入手,从返乡大学生、优秀农民党员、致富能手中择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在他的指导下,村里储备了6名村级后备力量,2名优秀年轻人充实进村“两委”班子,打造出一支有活力、能干事的村干部队伍。
在产业发展方面,赵军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河东村有2300亩杏树,赵军带领村民打造集餐饮、商超、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将村里的闲置场地整合成容纳2000余辆汽车的停车场,村里承接游客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村里还探索林下种植模式,发展洋葱、花生等林下经济作物,并引进孜然等新品种,多元化发展种植结构。
除了传统产业,赵军还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成立6个特色专业合作社,带动172名社员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文明建设方面,赵军注重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村里安装健身器材,打造免费沙疗池、棋牌室、儿童乐园、健身小广场等娱乐场所,每月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和文体活动。通过开展“美丽庭院”“美丽巷道”评比活动和“身边好人”评选机制,激发村民争先创优意识,树立道德榜样和家风典范。
在四川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退役军人陈仕勇放弃在北京的生意,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和河滩荒地,制定“两库一坝多塘”的千亩生态水产养殖三年规划。如今,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1000余亩,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村集体留存发展资金突破100万元。
陈仕勇还注重人才回引,先后吸引30多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共同开发河滩荒地,建设村集体自主产权的水产养殖基地。此外,他还整合资金发展羊肚菌种植和优质果园,为清泉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村支书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从“官场+市场”双重竞争的视角看,县域和乡镇干部的激励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一些特色产业发展成功的地区,如湖北潜江的小龙虾产业、陕西洛川的苹果产业等,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影子。
村支书权力滥用的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的村支书都能像赵军和陈仕勇那样带领村民走向富裕。在一些地方,村支书权力滥用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损害了村民利益,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在重庆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曾经因为地方穷、纠纷多而被人戏称为“花霸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资金和项目涌入农村,为发展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监督的难度。为了护住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綦江区纪委监委选取花坝村为试点,以强化基层监督为抓手,打造“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清廉示范村居。
在花坝村,9个村民小组分别推出1名热心集体、敢说真话的“挑刺人”担任廉情信息员,让他们敢说敢管的优势变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的监督优势。村里分片设立3个“廉情驿站”,廉情信息员依托“廉情驿站”开展信息收集和反馈。通过“定期+日常”入户走访的方式,廉情信息员收集群众反馈的各类意见、建议,包括干部作风、惠民资金发放、惠民政策落地等方面问题。
结语
村支书权力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优秀的村支书能够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推动村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也可能被滥用,损害村民利益。因此,建立健全村支书权力监督机制,提升村支书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对于乡村振兴事业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村支书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