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打卡上海“建筑可阅读”,感受城市温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打卡上海“建筑可阅读”,感受城市温度

引用
观察者网
11
来源
1.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4_08_17_745184.shtml
2.
http://sh.people.com.cn/n2/2024/1225/c134768-41087686.html
3.
https://www.jingan.gov.cn/rmtzx/003008/003008006/20241209/6999d9b7-dcee-4035-b8da-e593e3dc6f18.html
4.
https://whlyj.sh.gov.cn/gqfc/20250117/39510639af0d4929af96dff4a5b58e4b.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96%B9%E6%98%8E%E7%8F%A0%E5%B9%BF%E6%92%AD%E7%94%B5%E8%A7%86%E5%A1%94
6.
https://j.021east.com/m/1712756938031952
7.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40416023911
8.
http://sh.news.cn/20241002/e0aa659394134be985dd7daa37357a15/c.html
9.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94033
10.
http://www.news.cn/20240929/5076ce52e7e94bd68f67b4812ff339ac/c.html
11.
https://www.shjsjtdw.cn/node2/n59/u1ai15130.html

上海的“建筑可阅读”项目正成为市民游客触摸城市文化印记、感受城市温度的新方式。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到陆家嘴金融风貌区,这些经典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也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参与水岸联动的城市行走活动,市民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人文故事,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

01

东方明珠:从电视塔到城市地标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的未来主义式广播电视塔,与外滩隔黄浦江相望。其原名为“上海广播电视塔”,上海市民也常简称其为“东方明珠”。该建筑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1月18日落成,1995年5月1日开放。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曾是中国大陆的最高建筑,直至2007年被环球金融中心取代为止。东方明珠自落成后便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上海市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1],总高468米,由3根斜撑、3根立柱、广场、塔座、下球体、上球体、五个小球体、太空舱等共同构成,是集购物娱乐、都市观光、浦江游览、广播电视发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进入198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百米以上的高楼逐渐出现。当时,上海的广播电视主要依靠建造于1974年,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传送讯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出现,电视信号的阴影区也不断增加,影响了市民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1983年,当时的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在未来规划中提出新建400米以上的新电视塔的构想,并着手开始选择新址。1985年6月,当时的上海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发布沪规委219号批文,确定电视台的新址设在当时属于黄浦区的陆家嘴纺织原料仓库和海军仓库原址内。

1986年10月30日,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向当时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正式提交《上海(新建)广播塔及附属设备项目建议书》。1987年1月17日,经国家计委批准上海市对于该项目的立项,同意建造高达450米的电视塔。此后,至1991年7月30日动工前,相关部门分别就材料、信号发射设备、气象条件、总体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次会议讨论,最终确定电视塔总高为468米,电视和调频广播的覆盖半径达80公里。

在电视塔建造之初,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经费十分有限,一期所需资金,最初是由广播电视局向银行筹资2亿元解决。尽管如此,但一期工程资金缺口仍达到2亿元人民币,同时二期工程所需建设资金3亿元人民币也尚未筹集。为此,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议,将上海广播电视塔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动其上市以公开募股。经讨论研究后,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意这一设想[2]。1992年5月3日,以上海广播电视塔为依托的上海东方明珠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委托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为主承销商正式对外发行股票4.1亿元。其中,公司发起方认购3.7亿元,向社会法人招募2000万元,另外2000万元向社会个人公开发行,每股面值10元,发行价格51元[3]。1994年2月24日,东方明珠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确保建设资金基本到位的情况下,1991年12月14日,上海广播电视塔开工打桩,工程由上海建工集团一公司负责主要施工,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基础工程公司、机械施工公司、建工材料公司等公司共同参建[4]。至1993年12月14日,电视塔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并加速各球体的安装。1994年4月20日起,高达118米的发射天线开始装吊,至5月1日,天线到达预定位置[5]。11月18日,东方明珠开始对外试营业,但观光层和太空舱并不属于试营业范围。1995年5月1日,正式举行落成和发射典礼,同时观光层也对外开放[6]。东方明珠公司充分发挥电视塔的空间和位置优势,不断开发新的观光、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1996年观光业务收益达1.2亿元。2000年,东方明珠公司还清全部银团贷款[7]。

东方明珠的基层为零米大厅,主要为广播电视塔的入口,同时也包含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展示馆。展览面积达一万平米,主要展现自上海开埠以来城市风情和发展的概况。东方明珠的圆筒形结构,通过小球形成一个个独立区段。圆筒内设置有双层电梯一部,速度达到4米/秒,可容纳50人。两部速度达7米/秒,可容30人的电梯,40秒内直达上层球体。两部可容30人,运行速度为4

02

外滩气象信号台:百年见证者的传奇

外滩气象信号台,这座位于上海外滩的百年建筑,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现代的沧桑巨变。始建于1884年的外滩气象信号台,最初是为了解决船舶航行安全问题而设立的。它不仅是上海最早的气象观测站,更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源地之一。

信号台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独特的外观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外滩建筑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过去的百年间,它不仅为上海的航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还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普通港口城市成长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

03

创新体验:让建筑“活”起来

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建筑,上海“建筑可阅读”项目采用了多种创新方式。例如,团市委联合喜马拉雅,在喜马拉雅“青春上海”账号上线了7条路线的有声导览专辑。专辑融合AIGC技术,引入AI主播,提供点位介绍。不仅如此,活动还根据7条路线的特点,精心挑选了12本相关书籍组成推荐书单,包括《上海百年建筑史(第二版)》《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千里江山图》,书单的制定过程中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与出版社等参与,确保了其权威性和专业性。

线上,团市委联合喜马拉雅推出了“书香青春·聆听上海”人民城市文化拓展主题听单,集结了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优质内容,为青少年提供路线以外的收听学习资源。活动还鼓励青少年输出所学内容,开展“书香青春·诵读上海”人民城市诵读活动,进入“喜马拉雅App”即可报名参加,让青少年用自己的声音介绍上海之美。

04

城市温度:在行走中感受人文魅力

通过“建筑可阅读”项目,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上海的建筑之美,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所说:“通过聆听建筑背后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上海的“建筑可阅读”项目,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城市探索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市民和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城市的历史脉络,在阅读中感受建筑的人文温度,真正实现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