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非遗春节 寻地道年味 | 来河北过年,感受1600℃的浪漫
过非遗春节 寻地道年味 | 来河北过年,感受1600℃的浪漫
在河北,春节年俗数不胜数,热闹的年味儿活动,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温暖幸福的记忆。看日出、逛灯会、赏非遗……全省各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特别策划《过非遗春节寻地道年味》今天带您走进邢台、沧州、张家口、秦皇岛,感受民俗表演的迷人魅力。
招子鼓:震天鼓声“敲响”新年
今天是大年初二,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面的制作也有讲究,通常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面煮熟后要过凉水。在邢台,大年初二中午,会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寓意财源广进。
春节期间,在邢台隆尧,人们用震天鼓声“敲响”新年,庆贺新春。身穿艳丽服装的队员们,每人背部都负有一杆引人注目的鼓招子。鼓招子缚绑在演员的背部,在贴于招子杆和演员脊背之间还有6至8个枕形小沙袋。随着一通鼓响,表演开始了,只见演员将小鼓挎在小腹前,舞动起来,小彩旗、护身条随风抖动,弹簧绒球上下颤动,小响铃叮叮有声。这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表演,把尧乡民间艺术、滏阳文化特色演绎的淋漓尽致。
鼓手和钹手不断变换队形,舞步粗犷质朴,表演刚劲舒展。
“招子鼓”原称“鼓会”,具有欢乐、红火、曲调明快、舞姿优美、色彩浓郁等民间风格。以击鼓为主,在演奏方法上,有领奏、齐奏、轮奏、合奏等七十多番,形式多样,变化无穷。鼓声听起来和谐悦耳,振奋精神。
2007年,“隆尧招子鼓”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代表性传承人齐增国的带领下,隆尧千户营村的招子鼓队逐渐壮大,并多次在国内外的文艺比赛中获奖。2009年,千户营招子鼓代表河北省参加了中国首届鼓舞大赛,一举夺得了最高荣誉“山花奖”。此后,招子鼓更是屡登国内大型民间会演活动,成为隆尧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任丘大鼓:狮吼龙吟之势,万马奔腾之威
在沧州任丘,过年期间同样是锣鼓喧天。任丘大鼓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特点一是鼓身大,大鼓直径多在2.3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缝制,能同时站开8-10人同时敲打;二是鼓音纯厚,大鼓擂动时,有狮吼龙吟之势,万马奔腾之威;三是鼓队配置齐全、协调,鼓响之时辅以大镲、小钹、铛铛歌等器乐与之合拍,更突出其雄浑之势;四是套路多,风格多样。
每到过年时,几十面任丘大鼓一字排开,鼓手们服装整齐,男子汉龙腾虎跃,花红女儿锦衣翩翩。这场景不但能让人精神振奋,激情迸发,而且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打树花:定格1600℃的浪漫
春节期间,在张家口市蔚县暖泉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蔚县打树花”隆重上演,吸引数万名全国各地游客到这里体验浓浓年味。表演者将1600度高温融化的铁水泼向城墙,趁着第一勺铁花还未散尽时,接着挥臂使劲泼出第二勺、第三勺铁水。铁水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闪光的红线后,接连撞到墙体上,发出如同烟花爆竹般的声响,飞溅的铁水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绚丽多彩、耀眼夺目,引得观众们阵阵叫好,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一刻。
蔚县打树花表演现场
王德反穿羊皮袄、头戴草帽,熟练的打树花技术让他赢得了许多观众的掌声,表演得也更加带劲。王德说,“我的衣服就是咱们打树花穿的衣服,它是羊毛的,这个羊毛粘火不着,它不起明火。因为这个从小的时候看着老人打的时候挺刺激的,挺喜欢,所以就学会了。”
作为蔚县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表演,今年过年期间,蔚县室外打树花演出时间为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六、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
在秦皇岛,灯火中的山海关古城同样让市民、游客流连忘返:兵部分司门前,身怀绝技的匠人舞动铁棒,炙热的铁水冲向天空,钢花迸散开来,定格新年专属的1600℃浪漫;天下第一关前,长城情境光影秀盛大登场,千年古城绽放新的风华。
知名文化学者孔润常介绍,打树花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不是普通的铁水烟花秀,而是民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相传在唐代,暖泉镇铁匠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融化的铁水泼洒到结冰的城墙上,创造了这一独特的民俗表演。打树花与当地传统节日和庆典紧密结合,成为庆祝和祈福的重要形式,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