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自然风光与生态保护的典范
都江堰:自然风光与生态保护的典范
2024年,都江堰水利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6%。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更折射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
天然氧吧与生态绿洲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岷江出山口,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最低海拔592米,最高海拔达4582米,相对高差3900余米。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青城山-都江堰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超过98%。这里不仅是300余种动物的栖息地,更是大熊猫、金丝猴等35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安居之所。此外,区内还分布着珙桐、银杏等46种珍稀濒危植物,以及1000余种药用动植物,堪称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水质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据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都江堰市江安河、走马河、徐堰河、黑石河、养马河5个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要求。清澈的水源不仅滋养着成都平原,更为1.4万平方公里的公园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态用水。
生态保护的“都江堰模式”
都江堰的生态保护成就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科学管理和保护的结果。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建设绿色小水电站。目前,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管理的渠系电站已达20家,总装机量超10万千瓦,理论发电量按75亿度/年估算,约等于777万人的年度用电总量。这种“绿色小水电站”模式,既满足了能源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都江堰实施“灌区一体化”管理,建立了“整体化、标准化”的治理体系。各管理处常态化开展水利保护巡查,2024年仅东风渠管理处就开展巡查超1000次,监管涉水项目52个。同时,都江堰还与周边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打击水事违法行为。
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是都江堰生态保护的又一亮点。通过精确监测上游来水量与灌区水量调配,都江堰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调配。2024年,紫坪铺蓄水总量达9.98亿方,为灌区提供了充足的生态和生活用水保障。
生态红利与挑战并存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30亿方生态环境用水,支撑起“公园城市”的生态基底。东安湖、兴隆湖、白鹭湾湿地公园等生态带傍水而生,为成都市编织出高达1.2公里/平方公里的河网密度,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然而,都江堰的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据统计,都江堰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较短,七成游客仅停留4小时,过夜游客不足三成。这不仅影响了旅游收入,也限制了生态价值的充分展现。此外,景区夜游项目不足、文创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也制约了都江堰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展望
面对挑战,都江堰已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3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破560亿元,人均消费1474元,过夜游客突破1120万人次。为实现这一目标,都江堰正着力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文化价值挖掘深度,同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
都江堰,这座历经2200多年沧桑的水利工程,不仅以其独特的水利智慧造福一方,更以其卓越的生态保护成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未来,随着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都江堰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