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武山地生态园:静湖畔的诗意栖居
南太武山地生态园:静湖畔的诗意栖居
在厦门湾南岸的伯阳山上,有一汪清碧如玉的湖泊与鼓浪屿隔湾相对,她就是静湖。静湖原叫加走湖,静湖的易名就如同被时间老人携手带进了气势恢宏的音乐大厅一般,上演着不同凡响的交响曲。
静湖易名史
“加走”是湖的闽南语冠名。这个名字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称呼的,我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名字一定是当地人给取的。为什么叫加走湖?我看有两层意思。
△静心加走湖,摄/易欣。
一是因湖的形状。“加走”一词在闽南语中是跳蚤的意思。你看,这湖对着山口的一边宽阔钝圆,往山的深处略呈三角形,它顺着山势弓腰蹬腿,活脱脱一只跳蚤的模样。
至于第二层意思,那是与早年山下先人对湖“又敬又畏”的感受有关。那时,山口的湖坝可不像现时这样的高大牢固,一遇暴雨,山洪汇聚,湖水就有可能冲破湖堤倾泻而下。而“加走”在闽南语里又有“走开”的意思,可以说,这个称呼表达了先人对大自然那种又爱又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静湖这片土地开始有了好运。1992年12月28日,漳州开发区正式创立,从此开启了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港城今昔对比
开发者们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昔日的小渔村不断蜕变,不到十年的时间,沿海的山坡沟壑就被铲平填实,路也修得又宽又直;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幢比一幢漂亮的写字楼和住宅小区像雨后春笋般扎堆涌出……拦湖大坝更是被建造得高大坚固,湖水清澈明净,溪谷鸟语花香,岩石林立的山岗和荆棘遍布的丛林被整修成了公园。此时的静湖就是个英姿飒爽的巾帼,从名不见经传的湖泊一下子变成了风光旖旎的景点。
△建于1996年的加走湖水厂,日供水能力2000吨。
△湖光山色几时新,摄/林海燕。
到了2009年11月,加走湖正式易名为静湖,山也从此叫伯阳山,“静”“湖”二字取自诗句“静观天地外,湖云自去来”。从山地生态园的规划,到南鼎山、花溪谷和石雕老子像等工程的落成,特别是沿湖的道家思想碑文石刻,都可见易名者的用心。
“静”观天地外
南太武山地生态园把人的创造力与大自然的秀美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出一个人文景观与山川自然完美融合的杰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处处秀美的景点,更是一幅幅画卷,一行行诗句。从南鼎山到溪潭,经木栈再到花溪谷,又绕静湖到石雕老子像,最后再返回到生态园广场,那沿途的景色真可谓人工天成,相得益彰,让人不禁想吟上一句:才叹山湖成一色,又把新景换旧诗。
△静湖老子像。
静湖的美就在画里,就在诗中。现在的静湖犹如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她的美在于她的静,静若处子,怀柔含情。闲暇时,你可以漫步湖径,湖面静得能让你听见鱼儿的窃窃私语。行走在林道上,当落叶掉落在头顶,就会想起里尔克的诗句,此时的静谧融进韵律,顷刻使朦胧的诗意弥漫在山湖之间。当湖风轻柔地从身边拂过,就如同挽起了初恋情人的手臂,那些充满美好回忆的碎片轻轻被唤醒。
△晨练的人们穿梭在秀美静湖间。
静湖沿途的碑文石刻丰富了自然风光之下的文化内涵,因而静湖的美又在于“静”所包含的深邃意蕴。静湖的“静”不止在于静,还在于动。老子在《清静经》里就讲“动者静之基”,就是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去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的“天人合一”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一不告诉世人:一切人事均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