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古村:明清建筑的守护者
白鹭古村:明清建筑的守护者
白鹭村,这个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古村落,静静地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不仅保存着恢宏的明清建筑群,更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和历史记忆。近年来,白鹭村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展示中国传统建筑魅力的重要窗口。
政府主导,构建保护体系
赣州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党建引领的传统村落保护新模式。目前,全市共有73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其中5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些村落已基本完成保护规划编制,1552栋传统建筑也完成了挂牌保护。
在政策法规方面,赣州市先后颁布了《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还形成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研究》《赣南乡村建设风貌营造导则》《赣南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等技术成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导。
村民参与,守护文化瑰宝
古建筑的保护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在白鹭村,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定期组织义务巡查,及时发现并报告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协会还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修缮工作。
村民们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修缮自家老宅时,许多村民都会主动咨询文物保护部门,确保修缮方案符合文物保护要求。这种自觉性不仅体现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为古建筑的保护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赋能,创新保护手段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白鹭村也开始探索科技与文物保护的结合。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不仅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此外,白鹭村还建立了古建筑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古建筑的结构变化和环境影响,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古建筑的保护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保护与开发,寻找平衡点
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方面,石狮市古浮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古浮村通过“旅游+”模式,将旅游与党建、生态、产业、文化等多方面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例如,他们将闲置的古厝和华侨旧居改造成民宿,既保护了古建筑,又为村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同时,还充分利用紫菜人工养殖发源地的优势,打造“紫菜之村”,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白鹭村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让古建筑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展望未来,传承文化薪火
白鹭村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未来,白鹭村将继续完善古建筑保护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保护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白鹭村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让后人得以领略先人的智慧,感受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