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荐:正确使用地西泮片保障个人健康
人民日报推荐:正确使用地西泮片保障个人健康
《人民日报》健康专栏曾指出,服用地西泮片等安眠药应遵循医生建议,以4周为限,避免药物耐受性。地西泮片作为一种长半衰期药物,容易导致次日头昏脑涨等不良反应,因此不适用于入睡困难者。老年人和儿童尤其需要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正确使用地西泮片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还能有效保障个人健康。
地西泮片:一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片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主要成分是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䓬-2-酮,化学式为C16H13ClN2O,分子量为284.74。该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癫痫和肌肉松弛等多种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癫痫及惊厥等疾病,同时可缓解炎症引起的肌肉痉挛。
地西泮片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和肌肉松弛效果。成人常用剂量为口服每次2.5~10mg,每日2~4次;注射首次10mg,之后根据需要每隔3~4小时追加5~10mg,日总量不超过40~50mg。儿童用量则需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6个月以上儿童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新生儿抗惊厥静脉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0.3mg。
滥用风险:成瘾与严重副作用
虽然地西泮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滥用风险不容忽视。据报道,部分青少年出于好奇或寻求刺激而滥用该药物,甚至将其作为“解压”工具。例如,今年6月,黑龙江安达市一名14岁初中生在课堂上吞下30片地西泮片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该学生透露,他此前还吃过几次右美沙芬片,都是在当地药店购买,学校不少同学也在吃右美沙芬,有的已经连续吃了1年多。
专家指出,地西泮片长期滥用会导致成瘾,大量服用会导致高度兴奋、幻视幻听、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此外,该药物还可能引发嗜睡、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老年人对地西泮较敏感,用量需酌减;幼儿因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应谨慎给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新生儿禁用此药,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安全使用指南
为了确保安全使用地西泮片,患者应严格遵循以下建议:
遵医嘱服用:地西泮片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病情等)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控制用药时长:一般建议用药时间不超过4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受性。如果需要长期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地西泮片不宜与酒精、镇痛药、抗抑郁药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副作用风险。同时,某些药物(如抗酸药、抗真菌药)可能影响地西泮片的代谢,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以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停药需逐渐减量:长期使用地西泮片后,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震颤等。因此,停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
加强监管与科普教育
面对地西泮片等精神类药物的滥用问题,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科普教育:
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地西泮片等精神类药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制度,防止药物流入非法渠道。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具和使用地西泮片等精神类药物,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随访管理。
学校和社区应加强药物滥用危害的科普宣传,提高青少年对药物滥用风险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和干预药物滥用行为,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药物滥用相关信息的监管,及时清理违规内容,防止诱导青少年滥用药物。
总之,地西泮片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催眠药物,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长,避免药物滥用。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科普教育,预防药物滥用,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