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博士揭秘:最新肺结节消融技术让患者重获新生
李明博士揭秘:最新肺结节消融技术让患者重获新生
“医生,我还能活到明年春节吗?”2022年12月,35岁的孙女士拿着CT报告单,颤抖着问出这句话。她CT报告显示有8个磨玻璃结节,从4mm到10mm不等,其中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从8mm增长到10mm,医生初步判断为“原位腺癌到微浸润可能”。
面对这样的诊断,孙女士和许多患者一样,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恐慌。然而,得益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她最终选择了肺结节消融术,并在2024年底的复查中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消融后的瘢痕仅剩细条索,病灶达到彻底治愈,剩余的磨玻璃结节也保持稳定,没有继续进展。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患者的康复历程,更展现了肺结节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李明博士指出,随着AI辅助定位系统的应用,这项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消融技术:从原理到优势
肺结节消融技术主要包括热消融和冷消融两种方式。其中,热消融如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消融如氩氦刀冷冻消融(AHC)。这些技术通过影像学引导,将消融针穿刺至肺结节内部,利用热能或冷能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术(RAF)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热效应来治疗肿瘤的微创技术。在CT或超声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穿刺至肿瘤靶心,通过射频电流产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可达60~120℃,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毁损肿瘤的目的。
与传统手术相比,消融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射频消融术仅需局部麻醉和术中镇痛,术后几乎无需镇痛,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没有疼痛。术后1-2天即可出院,恢复工作和生活。
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或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舒适度得到显著提升。
治疗精准,可重复性高:射频消融术在CT引导下能精准定位肺结节或肿瘤,迅速提升温度,有效杀死病变组织,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肺部肿瘤。必要时可进行多次治疗,增加了治疗的灵活性和效果的可预测性。
适用人群:从高龄患者到手术禁忌者
消融技术特别适用于以下几类患者: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是因心肺功能差、高龄或其他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多发性肺结节患者:尤其是转移性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情况。
拒绝手术或其他局部治疗的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临床效果:数据说话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射频消融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了证实。研究显示,射频消融术后的局部控制率为100.0%;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8%、95.8%,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
专家建议:理性对待肺结节
李明博士提醒广大患者,面对肺结节,既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掉以轻心。他建议:
及时就医:CT发现结节后,立即挂肺结节/胸外科/呼吸科专家号,明确性质。
多学科会诊:结合手术、消融、放疗方案,选择最优路径。
规范治疗:术后需进行定期CT复查(术后3/6/12/24/36/48个月),并配合中药调理。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远离污染环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消融技术有望在未来的肺结节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疾病,既要有足够的重视,也要保持理性,相信科学,遵守医嘱,最终一定能收获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