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谁来守护我们的农田?
农村空心化:谁来守护我们的农田?
“人地矛盾”是当前中国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持续流失,导致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那么,谁来守护我们的农田?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农村空心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8%,两者之间存在1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约2.5亿在城市里打工、常住但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面临着身份转换的困境。专家预测,未来将有4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这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心化趋势。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调查显示,73.6%的农户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比例高达53.52%。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农村住宅闲置率居高不下,17.35%的房屋常年闲置,而短期闲置的比例更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产业和文化的“空心化”也在同步加剧。由于劳动力短缺,部分耕地被撂荒,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商贸体系发展受阻,一些传统集市逐渐萎缩。传统文化习俗因缺乏传承人而面临消失的风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怀梆”、“龙舞”等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谁来守护我们的农田?
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农田无人耕种。调查显示,即使在正常耕种的农户中,也有27.2%选择将土地承包给他人,2.5%的土地被完全撂荒。对于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来说,繁重的农活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隐性撂荒”现象的蔓延。一些农民虽然仍在耕种,但只种植一季粮食,或者采取粗放管理的方式,广种薄收。对他们来说,在外务工几个月的收入,可能就超过了整年务农的收益。
农田守护的困境还体现在人才和资金的双重流失上。随着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不仅失去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失去了发展二、三产业的希望。同时,大量消费性资金随之流向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经济活力。
破局之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挑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引人注目的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据统计,2023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数量已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守护问题,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高素质农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提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也在上升。这些新型农民不仅懂技术,还善经营、会管理,具备利用信息、金融、市场等多重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国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增强农民的事业成就感、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完善扶持政策:在贷款贴息、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持、土地流转优惠、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扶持,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区域差异化指导: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例如,在西部地区加大产业和金融政策支持,在东北地区重点提升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
展望未来: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农村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新舞台。那时,农田将不再无人守护,乡村也将重现往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