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小民案:一面镜子照出企业职场文化之殇
赖小民案:一面镜子照出企业职场文化之殇
2021年1月29日,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赖小民执行死刑。这位曾执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金融巨鳄”,因受贿17.88亿余元、贪污2513万余元,以及重婚等罪行,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赖小民案不仅是一起普通的贪腐案件,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企业界在职场文化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个案件背后,暴露出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价值观的偏离,以及法治意识的淡薄。
过分追求业绩导向的陷阱
在赖小民的供述中,他多次提到“追求短期业绩”是导致违规操作的重要原因。为了完成业绩目标,他不惜冒险投资高风险项目,甚至直接指定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私营企业进行合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不仅违背了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更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内控机制形同虚设
赖小民案中,华融公司的内部管理混乱令人咋舌。作为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控股的国有金融机构,华融本应有严格的内控体系。然而,在赖小民的领导下,项目评估把关、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都成了摆设。下属白天辉在专题片《国家监察》中直言:“有很多项目都是赖小民直接交代的,都是他的朋友的,有些时候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把一些从市场角度考察的很多因素和点,要么是忽略了,要么是给美化了。”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迷失
一个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其长远发展的基石。然而,在赖小民的领导下,华融公司的企业文化却走向了歧途。原本应该以服务国家金融安全为己任的金融机构,却变成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价值观的偏离,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失控和崩溃。
法治意识的缺失
赖小民案还暴露出企业界普遍存在的法治意识淡薄问题。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家将法律和道德抛之脑后,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赖小民案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从杨斌案到黄艳兰案,一系列企业家犯罪案件接连曝光,反映出当前企业界在职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案件的背后,都有业绩导向过度、内控机制失效、价值观偏离和法治意识淡薄的影子。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界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行动:
重塑业绩导向: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避免过度追求短期业绩。
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权力制衡,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培育健康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合规经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石。
强化法治教育:加强对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法治培训,提升全员法治意识。
赖小民案的尘埃落定,不仅是对一个贪腐分子的惩处,更应成为企业界反思和变革的契机。只有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合规管理,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