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莆田“做大岁”:460年历史记忆的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莆田“做大岁”:460年历史记忆的传承

引用
CSDN
7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2409_90014972/article/details/145404756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47113
3.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1-29/doc-inehrwyy3875344.shtml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E%86%E7%94%B0?page=330006&bk_fr=toc_back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47119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7178
7.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flsxkmh/202405/t20240525_6454597.htm

春节前夕,当全国各地都在为除夕夜的团圆饭忙碌时,福建莆田却在悄悄准备着另一场特殊的年俗活动——“做大岁”。这个始于明嘉靖年间的独特习俗,不仅见证了莆田人民对抗倭寇的英勇历史,更凝结了他们对家庭团圆与生活安宁的深切期盼。

01

历史渊源:一段悲壮的抗倭记忆

“做大岁”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那一年,倭寇攻陷了兴化府(今莆田市),烧杀抢掠,造成惨重伤亡。次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收复失地,逃亡的百姓陆续返回家园。由于年节已过,百姓们选择在二月初四补过除夕,以此纪念逝去的亲人,庆祝重获新生。后来,为方便农事,这一习俗被改为正月初四,成为莆田独有的“五日岁”春节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独特仪式:承载历史记忆的民俗传承

“做大岁”不仅仅是简单的补过年,更是一系列富有深意的仪式活动。

围炉团圆

正月初四,莆田人会像除夕一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起,象征团圆与和谐。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年俗的延续,更是对家庭情感的凝聚。

白额春联

莆田人在“做大岁”时会贴一种特殊的春联,称为“白额春联”。这种春联在大红春联的上方留出一截白边,寓意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这一习俗源于明代抗倭时期的丧葬传统,后来演变为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惜。

探亡日

正月初二被莆田人称为“探亡日”,这一天人们不串门、不走亲访友,以示对历史的尊重。这一习俗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

03

现代传承:文化记忆的延续

尽管时代变迁,但“做大岁”的习俗在莆田地区依然被完整保留。每年正月初四,家家户户都会重新围炉,再次庆祝新春。家宴的丰盛程度,甚至要超过除夕。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体现了莆田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自信。

04

文化内涵: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

“做大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它承载着莆田人民对抗倭英雄的纪念,展现了他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安宁的期盼。通过这一习俗,莆田人用独特的方式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祝福。

05

结语: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许多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失。然而,莆田的“做大岁”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体现了莆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做大岁”这一独特习俗代代相传,永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