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相继爆发大规模藻华事件,气候变化加剧水质安全危机
美中两国相继爆发大规模藻华事件,气候变化加剧水质安全危机
近日,美国伊利湖和中国青岛黄海海域相继爆发大规模藻华事件,再次引发全球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质安全问题的担忧。
伊利湖50万人饮用水告急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预测显示,2024年伊利湖西部将出现中度至超中度有害藻华(HAB),严重程度指数预计在4.5-6之间,与2023年5.3的严重程度指数相当。伊利湖是北美五大湖中最南端的湖泊,由于水温较高(年平均水温9.4℃),成为藻华频发的“重灾区”。
此次藻华主要由蓝藻引起,可产生微囊藻毒素,这是一种已知的肝毒素,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受此影响,伊利湖周边约50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当地 authorities 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包括使用活性炭过滤系统处理受污染水源。同时,湖畔的多个海滩被迫关闭,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和渔业发展。
青岛黄海3万平方公里海域被浒苔覆盖
在中国,黄海海域的浒苔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山东省海洋局预测,2024年二季度黄海海域将出现大规模绿潮,影响范围从日照延伸至威海沿岸海域。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此次浒苔覆盖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和养殖业的正常运营。
气候变化加剧藻华频发
专家指出,全球有害藻华的强度、频率及分布范围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海洋与海岸管理》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论述了藻华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气候变化背景下藻华预测预警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水温升高、营养盐输入增加等因素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外来物种入侵也会加剧藻华问题。例如,伊利湖中的斑马贻贝和条纹贻贝通过选择性摄食,反而促进了有毒蓝藻的生长。
藻华危害不容忽视
藻华不仅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威胁。藻类产生的毒素,如软骨藻酸、微囊藻毒素等,可导致人类和海洋生物中毒。1987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曾发生因食用受污染海产品导致4人死亡、百余人患病的事件。2014年,伊利湖爆发史上最大规模藻华,污染面积达300平方英里,导致陶雷度市公共用水系统关闭两天。
面对日益严峻的藻华问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等手段,建立完善的藻华监测体系
- 控制营养盐输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 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增强其自我净化能力
- 科研创新:加大对藻华发生机制和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投入
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质恶化问题已迫在眉睫,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