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触电事故频发?这些防范措施你get了吗?
校园触电事故频发?这些防范措施你get了吗?
2024年8月,广州市番禺区一名小学生在傍江东村不幸触电身亡,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校园用电安全的警钟。校园本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净土,但近年来,触电事故却屡屡发生,给学生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据统计,仅2024年就发生了多起校园触电事故,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更导致了人员伤亡。因此,加强校园用电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刻不容缓。
校园触电事故频发,教训惨痛
近年来,校园触电事故屡见不鲜,其原因多样且复杂。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校园触电事故案例:
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火灾:2024年2月23日凌晨,江苏南京雨花台区一小区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事故原因为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火灾。在校园内,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已成为触电事故的重要诱因。
电器使用不当:2022年3月2日早6时许,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9号楼1单元102室中厅发生火情。起火原因系中厅内通电电器发生故障引燃周边可燃物所致。在起火位置处发现手机、电吹风、电子琴、热熔胶枪、照明灯具等电器残骸。
私拉乱接电线:2018年5月16日凌晨,某高校研究生宿舍外一电动自行车起火,引燃附近一辆汽车,造成财产损失四万余元,宿舍楼整体断电。经调查,系二楼一学生违规飞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导致起火。
安全意识薄弱:2017年8月14日18时许,广西大学西校园宿舍4栋2楼一间男生宿舍起火,导致宿舍内物品大部分被烧毁。火灾疑因留宿同学将电器集中在一个排插使用,离开宿舍时未关闭电源,造成排插长时间超负荷使用以致发热自燃。
这些触电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校园用电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为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用电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用电规范,人人须知
为了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用电规范。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要求:
了解安全用电标志:红色标志禁止、停止,黄色标志注意危险,蓝色标志指令、必须遵守,绿色标志指示、安全状态、通行。
金属制品不直接接触电源: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试探电源插座内部。
水不接触电器:电视开着时,不用湿毛巾擦拭,防止水进入机壳内造成短路。不能用湿手接触插头,这样容易触电。
认识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掉总电源。
电器使用后及时拔掉插头:拔掉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
不私自拆装电器:不要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不私拉电线:在宿舍或办公室,有的为了自己方便,随意走线,从一个插座上接出好几个插板。电线线路混乱,搭在床铺上、绕在桌子腿上、靠在书籍旁。导致电线“蛛网密布”、“盘根错节”,有些电线长期被踩压、接点不实等都很容易造成接触电阻过大,产生火灾隐患。此外,电源导线的设计容量是有限的,乱接电线容易超负荷造成火灾。
不靠近脱落的电线: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可呼喊大人),不要用手直接去救人,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木头、橡胶、塑料等物体不导电,叫绝缘体。这些工具可直接接触电源,不会引起触电,遇到有人触电,可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将接触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
雨天防雷电:遇到下雨打雷打闪,要关掉电视、音响,拔掉电源插头,并尽量不外出,以防雷击。
触电事故应急处理,这些知识要掌握
即使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措施,触电事故仍有可能发生。因此,掌握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切断电源: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若无法直接切断电源,可使用绝缘工具将触电者与电源隔离,避免进一步伤害。
进行心肺复苏:若触电者失去意识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是关键的急救措施,应持续进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及时就医:触电者经过初步急救后,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即使表面无明显伤痕,也可能存在内伤,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一步处理。
提高安全用电意识,这些方法很实用
加强校园用电安全,不仅要靠制度和规范,更要提高师生的安全用电意识。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开展安全教育讲座: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组织应急演练:定期开展触电事故应急演练,让师生熟悉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日常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校园用电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
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机制。
利用现代科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
校园用电安全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生命安全,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安全用电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我们才能为校园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