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的文化瑰宝: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南岛上的文化瑰宝: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海南岛的深谷山野间,黎族文化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沧桑仍熠熠生辉。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黎锦和打柴舞。
黎锦:纺织业的“活化石”
黎锦,这门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纺织技艺,被誉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对于没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锦就像一本“史书”,生动记载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
55岁的刘香兰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锦,一织就是42年。在她的手中,一根根彩色纱线慢慢织成精美的黎锦,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黎族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黎锦不仅在海南岛上传承发展,更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23年,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让世界领略了这项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打柴舞:黎族人民的活力之舞
打柴舞,又称为竹竿舞,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丧葬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庆祝丰收和节日的娱乐活动。
打柴舞通常由多人共同表演,舞者手持木棍,在地上有节奏地敲击。木棍的敲击声与舞者的脚步声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包括跳跃、转身、旋转等,展现出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保护与传承: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生
近年来,黎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据统计,目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从2009年的不足1000人扩大到2万多人。海南1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黎锦技艺实践课,6个市县建成了5个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
在海南保亭的槟榔谷文化旅游区,黎族老人们每天都在向游客展示织锦技艺。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态博物馆,让黎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2024年11月,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这一转变,标志着黎族文化的保护成效获得了国际认可。
创新发展:古老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保护传统的同时,黎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年轻的黎族姑娘陈孟丽创立了“布黎布舍”工作室,将传统黎锦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设计出100多种文创产品,让古老的黎锦焕发新的活力。
在五指山市,黎锦技艺传承人刘香兰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80万元至100万元。她不仅销售传统的黎锦服饰,还承接床旗、壁画等文创产品订单,让黎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黎族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这颗文化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