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4》落幕:中国综艺"文化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乘风2024》落幕:中国综艺"文化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乘风2024》在7月5日落下帷幕,最终陈昊宇获得总冠军。这档节目与《歌手2024》共同开启了芒果TV的国际化战略,通过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实力女艺人参与,试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竞演节目。然而,如何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合与共振,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乘风2024》总决赛现场
从"流量时代"到"国际范"
《乘风》和《歌手》是今年备受关注的竞演综艺,它们在舞台审美和音乐专业性方面一直保持高水准。然而,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长寿"且每季都能引发全网热议的招牌综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面临着是"守护初心"还是"因时而动"的选择。
以那英在2023《乘风》中的"金句"为例,她先是热情洋溢地表示"成团是为了证明自己",随后又话锋一转说"成团也没什么用"。这看似矛盾的言论背后,反映了娱乐圈环境的变化:曾经的"流量时代"已成过去,实力派歌手的舞台机会增多,而"中女"群体也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因此,这档主打"女性风采"的综艺需要寻找新的"灵魂议题"。
那英在《乘风2023》中的经典发言
国际化战略的尝试
2024年,无论是《乘风》还是《歌手》都将目光投向了"国际"。《乘风》的定位也变成了"芒果TV国际女性文化交流与音乐竞演综艺"。在第一期的初舞台上,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越南、泰国、韩国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实力女明星齐聚一堂,仿佛一场"百花party"。
中国的综艺邀请外国艺人加盟并非新鲜事,但这些艺人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在西方文艺界已有很高地位的大咖,如《歌手》请来的Jessie J和亚当·兰伯特;
Jessie J在《歌手》中夺冠实力不凡但资历尚浅的年轻艺人,如迪玛希和这届乘风的乔伊丝;
在本国地位稳固但在华知名度不高的艺人,如迪玛希和茜拉;
代表中国部分粉丝集体记忆的艺人,如借《乘风》走红的美依礼芽。
然而,仅仅把他们请来登台表演,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通过综艺的形式,让外国优秀艺人感受中国气质,尝试中国风、体验中国文化,与中国的艺人和粉丝建立连接,最终形成中外文化的共振。
这种模式类似于最近爆火的"144小时签证"所引发的国际博主"Travel China"热潮。通过让外国艺人在中国的经历和体验,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
《唐人街探案3》片场的陈思诚
融合与挑战
从《乘风》和《歌手》的表现来看,芒果TV的国际化战略只能说成功了一小半。融合始终是最大的课题。随着赛程深入,"国产"艺人总是后来居上,创造话题和讨论度的还是他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影响了节目的"造梗"效果。
因此,越到后半程,谁能更"中国",谁就能走得更远。例如,美依礼芽与凤凰传奇合作《极乐民族风》,凡希亚唱邓紫棋的歌登顶榜首,越南姐姐孙夏玲本身就是中国电视剧粉丝,中文水平可以自由沟通;最终"成团"的乔伊丝原本就出过中文专辑,长期担任中法文化使者,演唱中文歌是令人惊艳的"字正腔圆"。
乔伊丝身着旗袍演绎中国风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售后"。如果一名外国艺人在中国火了,他们会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发展,还是吃完这波红利就迅速回国?这关系到中国娱乐圈是否能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
例如,《歌手》中皇后乐队主唱亚当·兰伯特来到湖南卫视拍摄基地时,天真地说"这里就是中国的好莱坞了吧"。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否能提供与好莱坞媲美的创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未来方向
中国的"综艺出海"计划在2024年的这个春天,《乘风2024》落幕之后还有很多路要探。摆在面前的有两个方向:
- "西方不亮东方亮":集中资源,对标西方最前沿的文化娱乐生产力,打造硬件上不亚于他们的平台,为彼岸"怀才不遇"的人才提供新的舞台。
- "农村包围城市":从熟悉的华语圈入手,沿着"华语圈-中华文化圈-一带一路-南方国家-西方国家"的路径,团结和影响大多数。
究竟哪一种是更可行的呢?《乘风2024》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最终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