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楼•7 万里长江浔阳楼•上
中国名楼•7 万里长江浔阳楼•上
浔阳楼,这座位于万里长江畔的名楼,见证了唐代两位著名诗人的文采风流。从韦应物的《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丰碑。
九江,古时候称呼比较多,至少有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等名称。因为今天要说的是浔阳楼,姑且就叫浔阳或是江州了。
万里长江流经此地,城北有九条江汇入,正是浔阳地段,故称浔阳江。
浔阳城,惟有北门建有城门楼,习惯上就将此楼叫作浔阳楼了。
其实,浔阳楼得名与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息息相关。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应物由滁州赴江州出任刺史的时候,写了一首
《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的诗:
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
悬槛飘寒雨,危堞侵江流。
迨兹闻雁夜,重忆别离秋。
徒有盈樽酒,镇此百端忧。
韦应物是第一个提到“浔阳楼”的人。但是,人们并没有记住韦应物。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名气不够大,即便你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没人买账,因为还有人比你名气更大,那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诗人,当年进京谋官,人家就说“居之不易”。后来在朝做官,还真被人诬陷,赶出京城贬为江州刺史。看来还真的“居之不易”啊!诬陷他的人意犹未尽,感觉给的官还是大了点,就请示皇上重新下旨。这样,正在路途上的白居易又接到了新的任职通知,改任江州司马了。司马就司马吧,白居易心胸开阔,自然走马上任了。这个时候,离韦应物题浔阳楼诗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白居易江州司马任上,也写了一首与浔阳楼有关的诗: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一转眼,白居易贬谪江州已经一年有余。报国之志无以施展,亲朋好友也绝少光顾。心情抑郁,十分苦闷。这天,终于有人探望,不过是个小人物,白居易都不好意思说出名字。既然是来看自己,就必须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那日,秋风萧瑟,寒气袭人,城中并无雅致去处,便相约客人在湓浦口登船饮酒览景,可一举两得。二人登船,虽说船内布置整洁干净,菜肴也有些风味,却都寡言少语,就觉酒冷菜凉,不如就此别过。船外秋风阵阵,荻花摇曳,枫叶凄凉,主客拱手,互道珍重。不想传来凄美优雅追魂摄魄的琵琶声,二人驻足倾听,更是不舍离去。于是返身回船,掌灯添菜筛酒,重新铺张别宴。那琵琶乐音依然缠绵悱恻,不绝于耳,白居易忍不住唤琴者过船来,饮酒奏曲。呼唤数次,那琴者方翠莲摆步,琵琶半掩,袅娜现深。真个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轻拢慢捻弹《霓裳》,左捏右挑奏《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待到曲高弦急,却见琵琶女戛然而止,便若江水凝结、草静木谧、星默斗伏、万籁俱寂一般!白居易惊叹赞曰:此时无声胜有声!
原来,琵琶女家居长安,幼时学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吹拉弹唱无人匹敌,才貌双全,十三岁便红遍京师。时光荏苒,年长色衰,岁月不留青春,看客更有别恋。幸得茶商超凡脱俗中意,去其贱籍,这才随夫来到江州。丈夫经商贩茶,前几日出门购货,独自留在船中。琵琶女怯声低语:“官人雅兴,妾可再弹曲助酒”。遂整顿衣衫,正襟危坐,怀抱琵琶,那凄凄切切宛若流水,悲哀之情随弦涌出。此时的江州司马白居易早已泪涕满面: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曲终,宴罢,诗成。一首《琵琶行》就此成名!浔阳楼,浔阳江口,自此海内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