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擦伤割伤,照着做,恢复快少留疤(建议收藏)
孩子擦伤割伤,照着做,恢复快少留疤(建议收藏)
要说哪个季节孩子最容易受伤,必须是夏天(尤其是男孩)……
孩子们穿得单薄,露胳膊露腿儿,户外疯跑玩耍,很容易摔伤、擦伤。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些常见的小伤口多半不用去医院,但在家处理吧,很多爸妈也比较纠结,用啥消毒?能不能沾水?尤其会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会留疤。
今天我们邀请皮肤科医生,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处理孩子的小伤口。
孩子普通擦伤、割伤
记住 4 个处理步骤
擦伤通常是指表层的损伤,主要是皮肤最外层的缺损,好比是西红柿最表面的皮被撕掉了。
皮肤擦伤后,可能会有轻微出血和疼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割伤,指的是皮肤的撕裂伤,也就是皮肤有开裂,好比西红柿裂了个口子,通常会有出血和疼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孩子受伤时,常常哭得撕心裂肺,让我们手足无措,其实擦伤和割伤一般不会特别严重。
这里给大家一个基本可以通用的伤口处理四步法:
伤口处理四步法:
第 1 步:清水清洁伤口
用清水(包括自来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去除损伤区域可能有的污垢和异物。
第 2 步:干净纱布止血
如果有轻微出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签)按压伤口,一般几分钟内就会止血。
第 3 步:涂抹碘伏消毒伤口
很普遍且容易获得的是碘伏溶液或碘伏棉签,用它们对伤口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
第 4 步:医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
为了进一步避免摩擦或污染,缓冲机械损伤,最后,我们再用医用无菌敷贴、创可贴或者干净的纱布覆盖住伤口。
之后建议每 1~2 天进行换药,也就是去掉旧的覆盖物,消毒后重新包扎,期间无需忌口正常吃喝就可以。
忌口并不能帮助伤口愈合,另外,也不需要忌酱油这类深色的食物,虽然酱油含有色素,但不是皮肤色素沉着的黑色素。
能不能用碘酒、酒精消毒呢?
不建议。酒精、碘酒或双氧水等物质有消毒作用,但对伤口的刺激比较大,会加重孩子的痛感。
那要不要再涂上红霉素、莫匹罗星等软膏,预防感染?
通常不需要。涂抹抗生素软膏这方面有一定的争议,因为抗生素主要是治疗感染的(伤口不一定会感染),不太适合用来预防感染。
其实消毒剂预防感染就可以啦,还没有抗生素耐药的风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处理完伤口,有的家长会考虑要不要去打破伤风针?
适龄儿童,根据国家程序通常会接种含破伤风疫苗成分的疫苗,只要规范、全程接种,孩子在11 岁之前即便受伤,也不需额外再打打破伤风针(破伤风抗毒素 /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如果孩子没有全程规范接种疫苗,或者现在超过 11 岁,那么情况特殊,就需要再及时咨询医生。
⚠️注意:如果孩子擦伤、割伤出现以下 8 种情况,可能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出现以下 8 种情况
建议及时就医:
● 伤口很深或很长,可能需要缝合,以帮助伤口愈合;
● 大量出血,按压几分钟后还血流不止;
● 伤口边缘不整齐,需要额外处理,以免愈合不好或出现疤痕;
● 伤口内有异物并且难以清除,例如有砾石、玻璃渣;
● 伤口持续有红肿、发烫、臭味甚至流脓,提示有可能感染;
● 伤口在特殊部位,比如眼角膜、口腔以及面部这种影响美观的部位;
● 有动物咬伤或抓伤,需要评估是否打狂犬疫苗;
● 皮肤损伤后,超过一周都还没有痊愈的。
担心孩子伤口留疤
注意 3 个护理重点
伤口的及时处理,上面已经做了分享;接下来留给爸爸妈妈的关键问题,就是——怎么做才能避免留疤,尤其是伤到比如脸上、额头等暴露部位。
其实普通的擦伤和割伤,整体留疤的风险不是很高,尤其是擦伤;因为损伤很浅,皮肤表层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般 1 周就能愈合,大点的话 2 周时间也够了。
损伤比较深,愈合不好,确实可能有留疤风险。
我们在护理上稍微注意下面 3 个细节,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留疤:
伤口护理注意 3 个细节
可减少 / 避免留疤:
1. 伤口注意常规清洁
清洁和消毒伤口,是预防疤痕形成的基础,也是减少感染是关键。
这个要点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首次处理伤口,还在于每次换药的时候,也要常规清洁和消毒。
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有很多人因为担心留疤或感染,严格避免伤口碰水,后续不再进行清洁;实际上,皮肤有普通伤口时,是可以碰水的,甚至正常洗澡等都可以。
伤口碰水并不会增加伤口感染风险,这种「反常识」的说法,是来自科学反复验证过的,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 保持伤口湿润
湿润的环境,相比简单暴露在空气,会更有助于伤口愈合。
伤口清洁和消毒后,可以用凡士林涂抹覆盖,甚至可以用水胶体敷贴(例如 3M 的人工皮)这类帮助湿性愈合的产品,使用方法参考产品说明或遵医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3. 伤口处避免牵拉,揭掉结痂
牵拉伤口会妨碍皮肤愈合,增加留疤风险,平时要管住手,注意避免牵拉、按摩等动作。
还要避免揭掉结痂,最好是任其自然脱落,以免伤口迟迟不愈合,甚至节外生枝,出现感染。
不过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的皮肤组织长出来,会感到痒,孩子会忍不住抓挠;为了避免孩子抓破结痂,我们可以贴一张创可贴或者医用无菌敷贴,好好保护起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孩子如果有这种疤痕
可以考虑
用去疤产品来预防 / 修复
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有疤,能不能用一些去疤产品?或者直接卖来用来预防?
其实大多数擦伤和割伤的疤痕,都是正常疤痕,会顺利愈合,不会留疤;尤其是轻微的擦伤,我们不要特别担心,耐心等待就可以。
正常疤痕特点:快速成熟,没有收缩,没有宽度增加或形成多于维持强度所必需的胶原,不高出组织表面,色泽正常或接近正常
增生疤痕特点:色红、隆起、有时痒,瘢痕成熟后由于不同程度的增宽,使外观凸起且呈「粗线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只有出现增生疤痕,或预防疤痕增生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去疤膏、去疤贴的产品。
增生疤痕也就是长出来的疤痕超出了皮肤表面,提示局部有过度的组织反应。
增生疤痕特点:色红、隆起、有时痒,瘢痕成熟后由于不同程度的增宽,使外观凸起且呈「粗线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孩子的擦伤、割伤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增生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们可以考虑给孩子使用去疤膏 / 疤痕贴。
去疤膏、去疤贴类产品都是缓解疤痕增生,不是、也不能真的完全去除疤痕。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去疤膏 / 去疤贴:
1.如果有明显的出血,伤口疼痛很厉害,提示损伤会比较深、累及到皮肤的真皮层;
2.愈合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感染、孩子反复抓掉结痂;
3.愈合时间很长,超过 2 周都没好;
有时家长很难判断疤痕是否会增生,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咨询医生。
⚠️ 如果需要用到去疤膏或去疤贴,建议在伤口结痂脱落后使用;如果伤口有缝合,等拆线后使用。伤口还没长好的话,不宜使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疤痕,我们叫做萎缩性疤痕,也就是皮肤愈合后的区域是凹陷下去的,这种疤痕,需要就医考虑做点阵激光治疗,而不是用去疤膏或者去疤贴。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适合孩子用的去疤膏和去疤贴怎么选呢?
靠谱的产品其实很多,市面上以硅酮类去疤膏 / 贴比较多,全年龄可用,安全性高,很少过敏。
硅酮类产品是通过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从而防止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和促进血管生成。
选择上,用去疤膏 / 去疤贴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我们根据个人喜好、孩子配合度、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性价比进行综合选择。
去疤膏 / 贴参考参照使用说明书涂抹或贴敷,一般每天用 1 到 2 次。
一般使用时长 2~6 个月,或者用到局部的疤痕成熟,也就是颜色和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既没有红血丝,也没有发硬和痒痛等异常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不好判断,那也可以用 2 个月左右后再找医生咨询评估,期间定期拍照,记录皮肤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basic-principles-of-wound-management
[2] Esquirol-Caussa J, Herrero-Vila E. Human recombinan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skin lesions: 77 cases in EPItelizando project. J Dermatolog Treat. 2019; 30(1): 96-101.
[3] Cleveland Clinic. Abrasion (Scrape).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5079-abrasion
[4] Mayo Clinic. Cuts and scrapes: First aid. 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cuts/basics/art-20056711
[5] Shrestha R, Krishan K, Ishaq H, Kanchan T. Abrasion. In: StatPearls [Internet]. 2024.
[6] Wang F, Li X, Wang X, et al. Efficacy of topical silicone gel in scar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Wound J. 2020; 17(3): 765-773.
[7]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3): 161-167.
[8] Heal C, Buettner P, Raasch B, et al. Can sutures get wet?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wound management in general practice. BMJ. 2006; 332:1053.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