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多民族共融的幸福样本
大理州:多民族共融的幸福样本
大理白族自治州,这片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汉族、白族、回族、彝族等50多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
多元民族共生的和谐家园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理州共有5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36.2%,白族人口超过1万,回族人口达20,685人,彝族人口也超过1万。此外,还有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等43个少数民族,部分民族人口数量较少。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大理州,民族融合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常态。以宾川县大营华侨社区为例,瑶族、白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享发展成果。社区通过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则是另一个民族团结的典范。汉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七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村民们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巍山县东莲花村则以其独特的回族文化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回族群众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还积极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文化交流促进心灵相通
大理州的民族融合,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每年的“三月街”民族节、白族绕三灵、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各民族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美好时刻。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魅力,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大理古城,白族三道茶、烤乳扇等特色美食让人大快朵颐;在喜洲古镇,白族民居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在新华银器小镇,各民族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
政策引领下的融合发展
大理州的民族融合,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州委州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大理州构建了由“大理民族宗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苍洱处处石榴红”网页专题等平台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宣传矩阵,创新设计发布大理州“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编写《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集》、摄制12个世居少数民族纪录片、3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短视频、拍摄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广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大理州还实施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建设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智慧平台,以大数据可视化实现对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的动态监测,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民族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大理州依托“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与新业态发展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助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在新华银器小镇,通过文旅融合和电商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小镇每年接待游客340万人次以上,2023年线上零售总额达7亿元,带动全县1500多户5600多人直接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加工,间接带动全县从业人员12000多人,年创造经济效益32亿元。
大理州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宾川县的水果产业、巍山县的肉牛产业等,通过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大理州还注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让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大理样本的示范意义
大理州的民族融合模式,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民族融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它需要政策的支持、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
大理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只有坚持共同发展,才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大理州的民族融合之路,是一条充满智慧和汗水的探索之路,更是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在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