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庆医科大学专家解析:最新荨麻疹治疗进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专家解析:最新荨麻疹治疗进展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24UJVM0514AD1K.html
2.
http://www.xinhuanet.com/fashion/20241205/55d0430460584ceaa31f0d11c1883a51/c.html
3.
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4cbf3712b964925190930bf51855708d
4.
https://www.zjuch.cn/news/default/id/12334/cid/99
5.
https://www.gzyxh.org.cn/cms/article/detail?id=42bd803d-4b82-4912-a3b4-dcd226896850
6.
https://www.cqma.cn/fc_detail/100.html
7.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4/12/spontaneous-urticaria-241220.html
8.
https://synapse.zhihuiya.com/blog/novartis-btk-inhibitor-remibrutinib-phase-3-positive-data-released-for-the-treatment-of-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
9.
http://www.uhcmu.com/

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郝飞教授在年度皮肤盘点中,详细介绍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CSU发病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01

基础研究揭示CSU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CSU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肥大细胞驱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炎症反应,共同形成了广泛的炎症模式。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表面受体及其配体诱导的活化机制,特别是BTK和SYK等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2024年的最新研究显示,CSU患者皮肤中的CCL3+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这进一步证实了CSU患者不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其功能也更加活跃。同时,研究还发现CD4+CCR5+ T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并表现出功能亢进,与肥大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中国学者的研究指出,CSU患者的T细胞受体序列多样性减少,提示T细胞克隆扩增和功能异常。这种T细胞的功能活跃可能与其主动参与CSU,尤其是难治性CSU的病理过程有关。

在IgE和非IgE介导的刺激下,C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上FcεRⅠ依赖的MRGPRX2表达显著上调。经奥马珠单抗(一种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这反映了嗜碱性粒细胞在CSU中的积极参与。然而,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奥马珠单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部分严重CSU患者的肥大细胞能够通过绕过高亲和力IgE受体的机制被激活,从而解释了某些患者对抗IgE疗法无反应的原因。

近年来,BTK信号通路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尽管该通路最初在肿瘤治疗中受到关注,但研究表明,BTK信号通路在肥大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高度活化,并参与了CSU的病理过程。因此,针对BTK信号通路的干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此外,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多种炎症细胞的活化,进而加重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郝飞教授指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导致CSU患者的治疗抵抗。

02

治疗取得显著进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CSU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早期的第一代抗组胺药,到1980年环孢素被批准用于治疗CSU,再到1990年第二代抗组胺药的问世,这些药物为CSU患者提供了初步的治疗选择。

2014年,奥马珠单抗的获批成为CSU治疗领域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生物制剂在该领域的突破。近年来,以度普利尤单抗为代表的生物靶向治疗逐渐兴起,特别是针对BTK途径的小分子药物,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03

Remibrutinib:CSU治疗新希望

诺华公司研发的高选择性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Remibrutinib,在治疗CSU方面显示出持续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在关键临床III期试验REMIX-1和REMIX-2中,对于使用二代H1-抗组胺药后仍有症状的CSU患者,Remibrutinib可在治疗早期显著改善症状,并持续至第52周。

研究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Remibrutinib在第12周所展现的显著的症状改善持续至第24周,具体体现在每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每周瘙痒严重程度评分(ISS7)和每周风团数量评分(HSS7)等指标的显著改善。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在第24周转为接受Remibrutinib治疗;在换药后的第一周就可观察到对Remibrutinib的治疗应答,且作用持续至研究结束(28周的治疗)。按照第52周的评估结果,近半数患者完全没有瘙痒和荨麻疹症状(UAS7=0)。

Remibrutinib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在长达52周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且稳定的安全性,其肝功能检测结果与安慰剂组相近。在为期24周的安慰剂对照期内,Remibrutinib与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AE),包括严重不良事件以及因不良事件而中断治疗的情况相当。此外,长期接受治疗并不会增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Remibrutinib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肝转氨酶升高情况相近,无症状、一过性且可逆。研究人员认为未发生任何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诺华计划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向全球卫生监管机构提交Remibrutinib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获批申请,并将继续进行Remibrutinib治疗多种免疫介导性疾病的研究。

04

重庆医科大学的权威性

重庆医科大学在皮肤病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附属儿童医院的皮肤科在儿童皮肤病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处于领先地位。郝飞教授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在荨麻疹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不仅深化了对CSU发病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对CU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一系列新的治疗靶点已被探索,包括IgE受体、IgE分子、BTK信号通路、Ⅱ型炎症因子、炎症介质以及肠道菌群等干预措施,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