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盗汗”,王文礼医生教你几招
冬季防“盗汗”,王文礼医生教你几招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频繁出现夜间盗汗可能预示着健康隐患。瑞金康复医院针灸推拿科的王文礼医生提醒大家,盗汗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是心脏问题的信号。他建议通过加强运动、合理饮食以及调节居住环境等方式进行日常护理,同时推荐点揉阴郄、三阴交等穴位来缓解症状。如果盗汗伴随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专家解读:冬季盗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王文礼医生是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流派第四代传承弟子。他擅长治疗颈腰椎病、膝骨关节病、脑卒中、失眠、偏头痛、面瘫、急慢性胃炎、痛经及月经不调、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在临床实践中,王医生发现冬季盗汗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冬季气温变化剧烈,容易引发心血管问题。”王文礼医生解释道,“特别是对于‘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来说,盗汗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中医调理:针灸与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盗汗主要由阴阳失调、阴虚内热引起。王文礼医生推荐通过针灸和穴位按摩来调理。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
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具有宁心养血、安神固表的功效。《标幽赋》中有“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的记载。
后溪穴:在手背,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是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具有清心安神、清热截疟、强化督脉阳气的功效。《针灸大成》提到“盗汗后溪先砭”。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具有调阴宁神、补肾养阴的功效。能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调和营卫。
日常护理:改善生活习惯
除了中医调理,王文礼医生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日常护理:
保持室内凉爽通风:避免室温过高,选择透气性好的床上用品。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清淡食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特别提醒:及时就医
如果盗汗伴随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 胸痛、胸闷
- 心悸、心慌
- 呼吸困难
- 头晕、头痛
- 体重明显下降
“盗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包括心血管疾病、甲亢、低血糖、淋巴瘤等。”王文礼医生提醒,“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中医调理和日常护理,可以有效缓解冬季盗汗症状。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调理和现代医学手段,可以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