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暖心到“精神污染”:《听我说谢谢你》的变奏
从暖心到“精神污染”:《听我说谢谢你》的变奏
2019年6月,一首名为《听我说谢谢你》的歌曲悄然走红。这首歌由李昕融演唱,周兵作词,李凯稠作曲,以其温暖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歌曲发行后不久,便获得了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0年度优秀歌曲奖,成为了一首广受欢迎的暖心之作。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首原本充满温情的歌曲,会在两年后遭遇一场意想不到的“变奏”。
2021年,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在一些检测现场,人们开始用《听我说谢谢你》来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起初,这种表达方式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但很快,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在一些地方,这首歌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和形式化。有的地方要求每个接受检测的人都必须唱这首歌,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求跳配套的手势舞。这种强制性的表演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感恩效果,反而给医护人员和检测者都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去做核酸,前面一个大叔突然开始唱《听我说谢谢你》,我心想这人真有心。结果他唱完,工作人员说‘谢谢配合’,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每个人都得唱。”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让原本温馨的歌曲变得尴尬而无奈。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成年人在做核酸前,竟然也对着医护人员跳起了手势舞。这种场面不仅没有传递出真正的感谢之情,反而让医护人员感到疲惫和无奈。
面对这种现象,网友们纷纷表达了不满。有人戏称这首歌已经成了“新时代酷刑”,还有人表示“一听到这首歌就条件反射想逃跑”。这种过度使用和形式主义的滥用,让一首原本温暖的歌曲变成了令人反感的“精神污染”。
面对舆论的质疑,歌曲的创作者李昕融一家公开发表了道歉声明。他们表示,从未想过这首歌会被用在这样的场景中,对于由此带来的不适深感抱歉,并呼吁大家在合适的场景使用这首歌曲。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音乐作品社会价值的深入思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价值在于传递情感、引发共鸣。当一首歌被过度使用,甚至被用作形式主义的工具时,它原有的价值就会被消解。
《听我说谢谢你》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作品在公共场合使用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它提醒我们,艺术作品的使用应该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追求表面的“政治正确”。
或许,当我们再次听到《听我说谢谢你》时,应该回到最初的那个场景:一个孩子用最纯真的声音,向这个世界表达着最真挚的感谢。这才是音乐最动人的时刻,也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