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人不信神却频繁拜神?揭秘3000年的信仰演变史
为何说中国人不信神却频繁拜神?揭秘3000年的信仰演变史
中国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当心中有所祈求时,便会前往庙宇拜拜神,以求神灵庇佑。如果愿望得以实现,便会去还愿,以示感激,之后人与神便各不相干,继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充满实用主义色彩、与神作交易的独特信仰模式,确实让许多西方人感到难以理解。
在美国版知乎上曾热议过这样一个话题:为何多数中国人秉持无神论观念?在许多西方人的观念里,中国人似乎缺乏宗教信仰。针对此,有个高票回答做出了很好的阐述。
面对史前大洪水的解释,东西方就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西方传说将其归因于上帝对人间罪恶的惩罚,而诺亚方舟则作为上帝的慈悲象征,使诺亚一家幸免于难。
反观东方,则是讲述大禹等英雄带领民众,奋战于抗洪一线,最终战胜自然灾害、疏通洪水。这两种对上古神话的不同解读,映射出东西方文化在信仰观念上的差异。即便是在神话故事中,中国人也始终坚信「人定胜天」。
有人将中国人不信神归因于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这两种意识形态都秉持无神论。但实际上,这种看法颠倒了因果关系。正是由于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为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中国人与神的关系
熟悉中国神话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神祇众多,既有本土道教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也有从佛教传入的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还有负责生育的送子观音、掌管财富的财神爷、关乎温饱的灶王爷,以及守护一方土地的土地公等。
但中国人与神的关系,与西方人截然不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西方人祷告时可能会说「祈求上帝赐予我力量,让我顺利渡过难关,感谢神,阿门」。若成功渡过难关,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是上帝保佑;若失败,则可能归咎于自己礼拜不够虔诚。
而中国人求神拜佛后,如果愿望成真,会去还愿,比如放生或捐赠;如果愿望落空,则不会一味迁就神明,毕竟天下寺庙众多,不必执着于一尊佛。因此,中国人与神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交易,一种互利共赢的形式。
人们敬畏神明、供奉神明,同时神明也必须为人们服务。各路神仙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需要按时完成「KPI」。如果只接受供奉,不为百姓消灾解难,那么即使是神明,也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正如经典动画电影《哪吒》中的一句台词:「拜拜拜拜,都拜了3年了,再生不出来,我砸了这破庙!」
"晒龙王"习俗与张宗昌求雨
在中国华北的一些地方,流传着一种奇特的习俗——「晒龙王」。一旦当地久旱无雨,村民们便会趁着夜色,悄悄跑到邻近的村庄,用轿子将龙王庙里的龙王像抬回本村。然后将其置于烈日之下暴晒,意在让龙王亲眼目睹民间的疾苦。至于为何要偷邻村的龙王像,或许是因为村民们对本村的龙王像还存有几分敬畏,不愿直接对其动粗。
晒龙王已算离奇,但根据民国野史的记载,军阀张宗昌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咋舌。1921年,济南大旱,百姓纷纷聚集在龙王庙前。其时张宗昌这位粗鲁好色的军阀本不信这些,但作为地方长官,他又不得不做做样子。
于是他命人在龙王庙设坛,准备亲自前往求雨。百姓们听说后都很高兴,一早就赶到庙里,想要亲眼目睹这位青天大老爷祈雨的过程。然而张宗昌到了庙里后,既不点香也不祈祷,而是径直走到龙王庙前,扇了龙王几个巴掌,嘴里还骂骂咧咧。之后他还吟诗一首:
「玉皇爷爷也姓张,
何必为难张宗昌。
要是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了你龙王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龙王本是掌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神祇,但张宗昌却骂他三个月不下雨就是耳聋。他还扬言,如果三天之内再不下雨,他就要在千佛山上用大炮轰他。这一系列举动直接把周围的百姓看懵了——这样得罪龙王,哪还能求来雨啊?
果然,接下来的三天里依旧是艳阳高照。到了第四天,张宗昌直接命令炮兵团在千佛山上安放了19门山炮,然后一声令下,大炮齐齐向天空轰炸。张宗昌这是要端了龙王的老巢啊!不知道龙王是不是真的被炸怕了,不一会儿,倾盆大雨果真从天而降。张宗昌的这一壮举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人们称为闻所未闻的求雨术。后来有专家推测,张宗昌可能是无意间实现了最早的人工降雨。
乐山大佛的特殊地位
与龙王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的乐山大佛。这座大弥勒石像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像佛。它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工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先后历经三位负责人,历时一个世纪才得以完工。完工后佛像不仅得到了定期的维护,到了现代,人们还运用高科技手段每年为佛像进行深度体检。
乐山大佛能有如此待遇,并非因为国人信弥勒佛多过信龙王,而是因为乐山大佛实实在在地为一方水土做出了贡献。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异常凶猛。在大佛修建之前,这里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为减缓水势,唐代开元元年,乐山灵云寺的海通和尚开始主持修建佛像。佛像选址于三江汇流产生的漩涡处,依山而凿。建造过程中,填埋的泥土有效缓冲了水流,使水绕石而流。从这个角度来看,乐山大佛实际上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只可惜佛像修建到肩部时,海通和尚便因过度疲劳而去世,后来工程经过了数次停工和复工,才终于在公元803年完工。
中国人拜神的独特模式
以上这些中国人对待神明的行为和态度,似乎都在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人拜神更多是基于对神灵灵验的信仰,而非对神灵的绝对虔诚。不论是被赋予了永生传说的春哥,还是拥有锦鲤体质的杨超越,都能成为众人转发祈福的好彩头。至于灵不灵验,那是后续的问题,先转发了再说,如果不灵,大不了再转其他神灵试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当心中有所祈求时,人们便会前往庙宇拜拜神,以求神灵庇佑。如果愿望得以实现,便会去还愿,以示感激,之后人与神便各不相干,继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如果愿望未能如愿,人们便会另寻他庙,再请高明。这种充满实用主义色彩、与神作交易的独特信仰模式,确实让许多西方人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往往被视为敬神但不信神的民族(当然要排除那些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少数人)。
汉字与信仰的关系
我曾经在B站上观看过一段视频,某位知名UP主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不信神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西方文字则是表意文字或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更容易记载那些无法被直观看到的抽象事物。只要为每一位神灵创造一个读音,如宙斯、盖雅等,那么每个会发这些音的人都能对神灵达成共识,即使他们心中所想象的神灵形象各不相同。
然而象形文字却难以画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神灵形象。因此该UP主认为,汉字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在中国难以形成一个统一且严格的宗教信仰。这一观点新颖独特,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中国人信仰问题的全新视角。然而我个人认为,汉字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人不信神的根本原因。要知道早在3000年前的商朝,我们的祖先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已经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而这种信仰体系在一场商周神战之后却彻底崩溃瓦解。
商朝的鬼神信仰
商朝,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当时商朝王室用于占卜济世的文字,被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自殷墟被发现以来,各地先后出土的有字甲骨共计15万片,已经辨识出的甲骨文单字超过5,000个。尽管其中大部分尚未被破译,但已被破译的单字也达到了2,000多个。
从这些被破译的文字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彼时商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浓厚的鬼神信仰。他们的信仰体系涵盖了大自然的方方面面,河神、山神、石神、树神以及日月星辰等都是商人膜拜的对象。这种信仰体系具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性质。在众神明之中,地位至高无上的被称之为「帝」或者「上帝」。
一提到「上帝」这个词,许多人或许会立刻联想到基督教。但实际上,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我们也能够找到许多与上帝相关的卜词。例如,在商王武丁时期的一些甲骨文卜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帝降汉,真经三月,帝令多语。」这些卜词表明,上帝在商人的信仰体系中掌控着人世间的一切,它无形无象,既可以命令天下雨,也可以让地震动,更能驱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各路神灵。
此外,商人还深信他们的祖先在死后会升上天,与上帝相伴。通过祭祀祖先和各路神灵,他们期望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庇护。而通过占卜,他们则试图获悉神的旨意和未来的吉凶祸福。在商朝灭夏之后,商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甲骨占卜体系,从而垄断了对神意的解释权:
- 用于占卜的龟甲和兽骨都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轻易获取的。兽骨多为牛的肩甲骨片,而在当时,普通百姓能够吃上一顿牛肉都已经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获取大量的牛骨用于占卜了。
- 龟甲占卜的操作过程也极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