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最早刻有“中国”的3000年青铜瑰宝
何尊:最早刻有“中国”的3000年青铜瑰宝
1963年8月的一天,陕西宝鸡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造型古朴的铜器。这个看似普通的“大酒壶”静静地躺在土崖下,等待着人们揭开它尘封3000年的秘密。
这个偶然发现的铜器,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的何尊。它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达14.6公斤,整体造型为圆口棱方体,长颈鼓腹,下承高圈足。尊体装饰着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四道扉棱从颈部延伸至足部,整个器形显得庄重而神秘。
然而,这个珍贵的文物在出土后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由于当时生活困难,陈堆的哥哥将这件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幸运的是,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了它,并以30元的价格将其征集入藏。那时,它还只是一个被称为“饕餮纹铜尊”的普通藏品。
直到1975年,这个铜尊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在一次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中,专家在清理其表面锈迹时,意外发现了内底的12行、122字铭文。这串铭文不仅揭示了铜尊的真正身份,更让它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颗明珠。
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四个字,让何尊成为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天下之中”,即当时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尚书·洛诰》等文献的记载,更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除了“中国”一词,何尊铭文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德”字的演变。与甲骨文中的“德”字相比,何尊上的“德”字首次出现了“心”字底,象征着从单纯的“得到”向“道德”观念的转变。这种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民本思想的萌芽,也为后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何尊的铭文内容丰富,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祭祀活动以及对贵族子弟的训诰。这些信息不仅补充了史书的记载,更为研究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何尊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永远不能离开国门的国宝之一。
如今,何尊不仅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成为了宝鸡市的文化名片。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从1:1复制品到缩小版摆件,从雪糕到茶具,何尊以各种形式融入了现代生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作为“中国”一词的最早见证者,何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它静静地诉说着3000多年前的辉煌文明,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与工艺成就。何尊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的词语,也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