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花果山:从“生态环境溃疡”到“绿色银行”
江西花果山:从“生态环境溃疡”到“绿色银行”
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一场生态修复的奇迹正在上演。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成郁郁葱葱的果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生态环境溃疡”到“绿色银行”
赣县区是江西崩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崩岗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被称为“生态环境溃疡”。这里曾是“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生态被破坏,农业没收成”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一状况,赣县区依托“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三型”治理模式创新实践
针对不同区域的崩岗侵蚀问题,赣县区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种治理模式:
生态修复型:对交通不便、远离居民点的崩岗,采取“上拦下堵、中间削土、坡面绿化”等方式蓄水保土,外沿挖避水沟,塌面削坡、建挡土墙,沟口修筑谷坊,沟外冲积扇修成平地种树植草,加快崩岗自然恢复进程。
生态开发型:对交通便利、靠近居民点的崩岗,采取“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靴”的治理模式,坡面铺设椰丝草毯,撒播草籽种植树苗固土复绿,平面则种植杨梅、脐橙、油茶等经果林。
生态旅游型:对城镇周边、靠近旅游景点的崩岗,把崩岗、水系、农田、村庄、道路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设计治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赣县区取得了显著成效。5000多亩侵蚀劣地、3000多亩的废弃矿山劣地变成可利用地,种植脐橙1000亩、杨梅1500亩,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600万元。同时,这一项目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经营,助力乡村振兴。
从“生态修复”到“乡村振兴”
赣县区白鹭乡上塘村的变化最具代表性。以前有2000多座崩岗,一下雨,土层流失形成泥石流,村民苦不堪言。如今的上塘村,层层梯田盘绕,果树铺满山头。上塘村以山水林田湖崩岗治理为切入点,建设山水林田湖产业发展园区,发挥“水保+教育+产业”的综合效益,将水土保持工作与科普教育、休闲旅游、果园产业相结合,在集中展示崩岗侵蚀治理措施的同时,建起果香四溢的果园和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场所。
通过崩岗治理,赣县区依托白鹭古村、田村宝华寺、南塘麂山、三溪寨九坳等旅游资源,将崩岗群建设成为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建立崩岗治理长效机制,通过山主自主经营、公开竞拍大户承包、公司+农户等形式,落实土地经营权,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长受益,实现“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
2021年以来,赣县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42平方公里,改造低质低效林16.59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53.61公顷,新增脐橙示范基地0.71万亩,改造提升油茶林6.93万亩。
在崩岗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过程中,赣县区引导和激励当地及周边500多户农户参与工程建设、管护经营,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向我们展示了,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