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利用海桐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利用海桐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以“海桐”为主题开展了关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们通过上网搜集有关“海桐”的基本资料,观察其分布状况,并设计实验来探究绿色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素。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选题背景与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以“海桐”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意义: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校园内的海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以它为研究对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利用现有资源:校园内的植物资源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实验,既经济又方便。
培养环保意识:通过研究校园植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实验设计思路
选择海桐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普遍性:海桐在校园内广泛分布,易于观察和采集。
代表性:海桐是一种常见的绿化植物,其蒸腾作用具有典型性。
安全性:海桐无毒,不会对学生产生伤害。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叶片数量、叶片大小等植物自身因素。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行性原则:实验材料和方法要简单易行,适合中学生操作。
安全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设计步骤
选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海桐,提出研究问题。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关于海桐和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资料。
方案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变量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等。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成果展示: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实验具体实施
学生分组和任务分配
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
- 第1组:探究光照强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2组:探究空气湿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3组:探究温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4组:探究叶片数量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
各小组根据研究方向准备实验材料,包括:
- 海桐枝条
- 透明塑料袋
- 水盆
- 温度计
- 湿度计
- 光照强度计
- 剪刀
- 计时器
实验方法举例:
光照强度实验: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如阳光直射、半阴、全阴)放置装有海桐枝条的透明塑料袋,观察并记录袋内水珠的形成情况。
空气湿度实验:在不同湿度环境下(如干燥、潮湿)放置装有海桐枝条的透明塑料袋,观察并记录袋内水珠的形成情况。
温度实验:将装有海桐枝条的透明塑料袋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袋内水珠的形成情况。
叶片数量实验:选取相同大小的海桐枝条,分别保留不同数量的叶片,观察并记录袋内水珠的形成情况。
数据收集和分析
各小组记录实验数据,包括:
- 实验条件(光照强度、湿度、温度等)
- 实验时间
- 蒸腾量(通过观察塑料袋内水珠的数量和大小来估算)
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绘制图表,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效果与反思
学生表现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他们积极讨论实验方案,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主动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实验结果讨论
各小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 光照强度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 空气湿度与蒸腾作用呈负相关
- 温度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 叶片数量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这些结论与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相吻合,验证了实验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
时间安排:实验周期较长,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外时间。
实验条件控制:部分环境因素(如光照、湿度)难以完全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记录:学生在记录数据时可能存在误差,需要加强培训。
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特别是在户外采集植物时。
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中学生物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实验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