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带您走进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
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曾在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各成员国申报的基础上,每两年宣布一次《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
截至2024年7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代表作名录35个""急需保护名录7个""优秀实践名册1个")已达43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的非遗项目
(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
2008年4项: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注:此4项遗产原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间分别为: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后于2008年统一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后,即停止宣布。
2009年22项:中国传统桑蚕丝织、福建南章、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端午节、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
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1项:中国皮影戏
2013年1项:中国珠算
2016年1项:二十四节气
2018年1项:中国藏医药浴法
2020年2项:太极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
2022年1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项目
2009年3项:羌年庆祝习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
2010年3项: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活字印刷术
2011年1项: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
2012年1项: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