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山脉:岭南百越文化的天然屏障
南岭山脉:岭南百越文化的天然屏障
南岭山脉横亘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东西绵延600余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条主要山岭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五岭。作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不仅是自然地理的界线,更是岭南百越文化的天然屏障。
南岭山脉:自然界的奇迹
南岭山脉是冰川期的冰川线边界,也是中国冬天的边界。这里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高达92.48%,其中超过37%为原生植被。在逾19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00余种野生动植物,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南岭山脉还是世界级地质研究基地,中生代以来2.5亿年内特提斯构造域与西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岩浆-构造事件以及金属成矿爆发的研究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这里分布着众多地质遗迹和华南地区代表性岩石地貌,如大潭河的岩溶地貌、大峡谷的砂砾岩地貌、广东第一峰石坑崆的花岗岩地貌,是古生物化石与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南岭山脉:历史的见证者
南岭山脉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南岭山脉见证了岭南百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岭南,岭南地区从此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但南岭山脉的阻隔,使得岭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唐代宰相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使得岭南与中原的往来更加便捷。南北货物与人员流通,都要在韶关歇脚中转。韶关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明代中期,朝廷在韶关设立税关,以“关”字为城市赋名,足见其重要地位。
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结晶
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百越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海外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岭南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可磨灭。从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到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从惠能创立禅宗南派,到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窗口;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南岭文化:传承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岭文化,国家正在推进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整合了包括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范围涉及韶关市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曲江区、武江区、乐昌市,清远市的英德市、阳山县、连州市等7个县(市、区)23个乡镇。
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所处区域是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地之一,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标志性界线;位于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域,是岭南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地理屏障无法阻挡交流的步伐,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成就此处的繁荣和富饶。南岭走廊形成了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构筑了彰显海外侨胞深厚家国情怀的纽带,是国家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保存着两条南粤古驿道总长度约55.4千米,在古生物、古地理、人类迁徙等方面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并在历史人文科普、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活化利用价值。
南岭山脉,这座见证了岭南百越文化发展的天然屏障,如今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随着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这座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山脉,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