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预防:你真的了解吗?
大肠癌预防:你真的了解吗?
大肠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肠癌新发病例数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更令人担忧的是,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降低,45-49岁人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年龄因素:虽然大肠癌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40-4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快速上升。据统计,1995-2014年间,我国50岁以下男性大肠癌发生率每年平均增加3.7%,女性增加3.5%。
家族史: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 syndrome)患者,发病年龄更早,且有更高的几率发展为癌症。
炎症性肠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不良生活习惯: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肥胖和糖尿病: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预防大肠癌需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筛查两方面入手: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和豆类。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避免油炸、烧烤、烟熏等不健康的烹饪方式。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定期体检:有炎症性肠病或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定期筛查
早期筛查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目前推荐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三种:
粪便潜血检查:这是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建议45-74岁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粪便潜血检查可以检测到肉眼无法察觉的微量出血,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结肠镜检查:这是最准确的筛查方法,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进行一次。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人群,检查频率应更高。
直肠肛门指检:虽然不如前两种方法常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帮助发现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筛查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大肠癌的可能性。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肿块、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肠癌虽然可怕,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定期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45岁以上的人群,应将大肠癌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