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肠炎: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前景
益生菌治疗肠炎: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前景
近年来,益生菌在肠道健康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物药制备与递送重点实验室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设计并创建了一种新型工程化益生菌制剂——嵌合硒点的干酪乳杆菌(Se-fLac),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显著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UC患者中乳杆菌属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病灶部位存在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创新性地将高活性硒与干酪乳杆菌结合,利用细菌周被膜的空间限域结晶作用成功制备了Se-fLac。这种新型制剂不仅提高了益生菌的胃酸耐受性和肠道黏附性,还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恢复肠道氧化还原稳态。
在小鼠和食蟹猴UC模型中,Se-fLac治疗组的结肠长度、炎症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效果优于传统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和地塞米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Se-fLac能够同时恢复肠道氧化还原稳态和菌群稳态,这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实现协同治疗。
尽管这一成果令人鼓舞,但专家也指出,益生菌治疗肠炎仍面临一些挑战。益生菌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例如,益生菌可能带来五种潜在风险:微生物群组成或功能的改变、导致感染、有害的代谢活动、影响药物功能以及抗生素耐药基因转移。此外,益生菌的效果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同人的健康状况、年龄和肠道微生物组组成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专家建议在使用益生菌治疗肠炎时应谨慎,特别是在特殊人群中,如早产儿或免疫缺陷的新生儿。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益生菌有望成为治疗肠炎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其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益生菌在治疗肠炎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菌株的效果及其长期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