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太宗与《兰亭序》:一段跨越千年的书法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太宗与《兰亭序》:一段跨越千年的书法传奇

引用
网易
15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LH2PKE0534OPAZ.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30A036CQ00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2155996
4.
https://www.sohu.com/a/773130991_121124806
5.
https://www.sohu.com/a/814384950_121124719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7PI3A005566FH1.html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71041
8.
https://news.gmw.cn/2024-06/01/content_37357087.htm
9.
http://m.3233.cn/n/1v5y-187283.html
10.
https://www.scholarmate.com/S/GwSBS5
11.
https://k.sina.cn/article_6618288353_p18a7b10e100100iskb.html
12.
https://m.weibo.cn/u/7444731229?luicode=10000011&lfid=1005051218929973&featurecode=10000326&launchid=10000360-qq_browser_resou
1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5/21/15661687_1117307871.shtml
14.
http://www.lubanyouke.com/14046.html
15.
https://www.jntimes.cn/jnwm/202402/t20240223_8215793.shtml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段传奇故事,展现了帝王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他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一段传奇的搜寻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与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雅集时所作。王羲之酒后挥毫,写就这篇千古名作,字字珠玑,被誉为“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多个,每个都姿态各异,展现了王羲之超凡的书法造诣。

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由其子孙世代相传,直至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智永无后,便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对这件稀世珍宝爱若珍宝,专门在卧室梁上开凿暗格,妥善保存。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几乎将王羲之的所有法帖都收入宫中,唯独缺少《兰亭序》。他四处打听,终于得知《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

唐太宗多次召见辩才,赐予重金,试图劝说其献出《兰亭序》,但辩才始终坚称从未见过此帖。唐太宗无奈,便命人暗中策划,最终选中了萧翼这个机智过人的监察御史。

萧翼乔装成落魄书生,带着几幅王羲之的字帖来到永欣寺。他故意在寺院中欣赏壁画,停在辩才禅院门口。辩才见他气度不凡,便主动上前搭讪。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聊天,谈古论今,讨论琴棋书画,无所不谈。

在取得辩才的信任后,萧翼趁机拿出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萧翼趁机说:“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呢。”辩才听后非常高兴,表示想看看这两幅真迹。

第二天,萧翼带着字帖来到辩才的禅房。辩才仔细观看后,表示这两幅字帖确实是真迹,但并非最好的。萧翼趁机说:“我也有一个真迹,而且绝对是最好的!”辩才听后非常惊讶,表示想看看这个真迹。

萧翼假装不情愿地拿出《兰亭序》,辩才一看,果然是真迹。然而,萧翼却故意指出几处“疑点”,并说:“这肯定是假的!”辩才一听急了,表示这是智永亲手交给他的,怎么可能是假的。萧翼趁机说:“那你明天把它拿来,我再仔细看看。”

第二天,辩才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取下来交给萧翼。萧翼看了之后,又故意指出了几处“疑点”,并与辩才争论起来。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萧翼趁机把他带来的那几件真帖放在辩才那里,请辩才随时比较参看。

就这样,辩才不再把《兰亭序》放回暗盒,而是把它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起放在书案上。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趁机来到寺里,对辩才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了,要取回去。那些徒弟就让萧翼自己去取。萧翼于是把书桌上辩才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一起拿走了。

萧翼得到《兰亭序》后,立即找到当地的官府,亮明了身份,说明了事由,并让人请来了辩才。此时的辩才还在别人家里做客,听说御史召见,连忙赶来。一看这位御史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萧翼,再一听圣旨,知道《兰亭序》已被偷走,当时就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他分别奖赏给房玄龄和萧翼许多珍宝器玩,并给他俩升了官。同时,他还命褚遂良、虞世南等人对《兰亭序》进行临摹和复刻,以推广王羲之的书法。

真伪之争与最终归宿

然而,关于《兰亭序》的真伪,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唐太宗所得的是真迹,也有人认为是后世的摹本。但无论如何,这幅作品在唐代就已经被视为无价之宝。

据记载,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甚至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将《兰亭序》陪葬于自己的陵墓——昭陵。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规模极大,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关于《兰亭序》是否真的被葬入昭陵,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有记载称,五代时期的温韬曾盗掘昭陵,但列出的盗宝名单上并没有《兰亭序》。这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要么《兰亭序》藏得太隐蔽,温韬没有发现;要么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去做。

现代考古发现为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探测显示,昭陵地宫结构完整,无明显盗扰痕迹,内部还发现大量水银异常反应,这与史料记载的地宫使用水银相符,进一步支持了地宫未被盗扰的观点。

虽然《兰亭序》的真迹是否还在昭陵中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这段历史展现了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对文化珍品的追求和保护。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不仅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