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从一场风雅集会到“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从一场风雅集会到“天下第一行书”
公元649年,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君主,不仅留下了辉煌的文治武功,还留下了一个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如何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个故事要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说起。那一年的三月三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风雅集会。他们饮酒赋诗,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写下了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兰亭序》全文28行,共324字,其中“之”字多达20个,每个都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更抒发了王羲之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其书法艺术价值更是无与伦比,笔法精湛,结构巧妙,意境深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然而,这样一件稀世珍宝,却在王羲之去世后,历经了曲折的流传过程。它先是被王羲之的子孙收藏,传到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智永没有子嗣,临终前将《兰亭序》交给了徒弟辩才和尚。辩才得到这件宝贝后,专门在卧室梁上凿了一个暗格,用来珍藏《兰亭序》。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他几乎将王羲之的所有法帖都购置全了,唯独缺少《兰亭序》。李世民四处打听,终于得知这幅珍宝在辩才和尚手中。他先是降旨将辩才请到宫廷,赐予恩惠和赏赐,但辩才始终坚称从未见过《兰亭序》。
李世民无奈,只好另想办法。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向他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李世民于是召见萧翼,并向他说明了来意。萧翼表示,这件事不能大张旗鼓地去办,只能私下里进行,并请求李世民给他几幅王羲之的其他字帖作为诱饵。
萧翼乔装打扮成一个落魄书生,带着字帖来到辩才所在的永欣寺。他故意在寺院中欣赏壁画,并停在辩才禅院的门口。辩才见萧翼气度不凡,便主动上前搭讪。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聊天,谈古论今,讨论琴棋书画,无所不谈。
在取得辩才的信任后,萧翼趁机拿出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萧翼趁机说:“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呢。”辩才听后非常高兴,表示想看看这两幅真迹。
第二天,萧翼带着字帖来到辩才的禅房。辩才仔细观看后,表示这两幅字帖确实是真迹,但并非最好的。萧翼趁机说:“我也有一个真迹,而且绝对是最好的!”辩才听后非常惊讶,表示想看看这个真迹。
萧翼假装不情愿地拿出《兰亭序》,辩才一看,果然是真迹。然而,萧翼却故意指出几处“疑点”,并说:“这肯定是假的!”辩才一听急了,表示这是智永亲手交给他的,怎么可能是假的。萧翼趁机说:“那你明天把它拿来,我再仔细看看。”
第二天,辩才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取下来交给萧翼。萧翼看了之后,又故意指出了几处“疑点”,并与辩才争论起来。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萧翼趁机把他带来的那几件真帖放在辩才那里,请辩才随时比较参看。
就这样,辩才不再把《兰亭序》放回暗盒,而是把它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起放在书案上。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趁机来到寺里,对辩才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了,要取回去。那些徒弟就让萧翼自己去取。萧翼于是把书桌上辩才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一起拿走了。
萧翼得到《兰亭序》后,立即找到当地的官府,亮明了身份,说明了事由,并让人请来了辩才。此时的辩才还在别人家里做客,听说御史召见,连忙赶来。一看这位御史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萧翼,再一听圣旨,知道《兰亭序》已被偷走,当时就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他分别奖赏给房玄龄和萧翼许多珍宝器玩,并给他俩升了官。同时,他还命褚遂良、虞世南等人对《兰亭序》进行临摹和复刻,以推广王羲之的书法。
然而,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郭沫若断言《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但也有学者认为,《兰亭序》真迹是经由智永之手流传下来的,智永本姓王,名法极,是隋朝时候的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号永禅师。智永继承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集序》,前后凡三十年。
从智永传世的《千字文》来看,与《兰亭》同出一脉,甚至有人认为《兰亭序》就是智永伪造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对比欣赏一番,对理解兰亭笔法很有启发。
《兰亭序》的真迹最终殉葬于唐昭陵,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永存于世。它不仅是王羲之个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兰亭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无数后世书法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