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新标准:如何确保肉类食品既安全又营养?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标准:如何确保肉类食品既安全又营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促进居民平衡饮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表示,我国已制定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各类食品的全过程监管。此外,国家正开展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通过二维码展示详细信息,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肉类食品的安全和营养状况。专家建议,在家庭预防食源性疾病时,应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确保肉类食品既安全又营养。
国家政策: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年6月启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以宣传推广新版“健康素养66条”为主线,引导公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在食品营养领域,新版“健康素养66条”专门增加了8条关于食品营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的高度重视。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此次修订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误导性声称:拟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词汇,避免误导消费者。对于“天然”“鲜”“纯”等声称,也制定了严格的使用条件。
强化标签可读性:要求食品名称使用相同的字体、字号和颜色,避免因字体大小差异误导消费者。同时,将与食品安全无直接关系的格式性要求移至附录,便于市场监管。
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将预先包装并以计量称重方式销售的食品纳入预包装食品范围,以适应新的销售模式。重新引入“保存期”概念,指导消费者合理食用食品,减少食物浪费。
行业实践:从源头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在肉类食品生产环节,国家和行业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食品安全。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肉类加工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这些经验对日常生产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优化生产环境:通过调整工作站布局,确保工人之间保持至少六英尺(约1.8米)的距离。在无法保持足够距离的区域,设置物理屏障(如条状窗帘或有机玻璃隔板)来隔离工人。
加强通风换气:咨询专业工程师,优化工作区域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强化个人防护: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并定期进行健康监测。鼓励员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含酒精洗手液等。
实施错峰管理:错开员工上下班时间,避免人员聚集。在休息室等公共区域设置视觉提示,提醒员工保持社交距离。
消费者指南:科学选购与安全食用
作为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肉类食品时,应遵循以下建议:
选购要点:
-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购买来自大型商超或有资质的肉品专卖店的肉类。
- 检查标签信息: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关键信息。根据国家最新标准,这些信息将更加规范和透明。
- 观察外观和气味:新鲜的肉类应具有正常的色泽和气味,无异味或霉斑。
储存与处理:
- 合理储存:根据肉类种类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例如,红肉可冷冻保存10-12个月,家禽类建议在8-10个月内食用。
- 科学解冻:提前将食材从冷冻室取出,放入冷藏室缓慢解冻。避免使用热水快速解冻,以免影响肉质和安全性。
- 生熟分开:在处理肉类时,使用专用的砧板和刀具,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烹饪建议:
- 彻底煮熟:确保肉类完全煮熟,特别是禽肉和猪肉,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
- 控制火候:快速翻炒至变色后捞出控油,待菜快熟时再加入快速翻炒,这样既能保持肉质鲜嫩,又能确保安全。
安全食用:
- 注意个人卫生:在处理和食用肉类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 使用公筷公勺:在家庭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肉类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既美味又健康的肉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