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下,城市垃圾处理的创新之路
“双碳”目标引领下,城市垃圾处理的创新之路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城市垃圾处理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政策引导到技术创新,从管理模式到公众参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环保的垃圾处理新路径。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新趋势和好做法。
政策引领:顶层设计指明方向
2024年双碳双控绿色生产力大会上,18项绿色低碳技术获得推荐,其中多项与垃圾处理密切相关。这些技术经过多轮优选和院士专家审定,涵盖了能源、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地方层面,上海等城市已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例如,上海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建立了社区绿色低碳韧性评价体系,通过屋顶光伏、生境花园、公共助餐点等项目,打造全国领先的社区共享充电桩示范街道。截至2023年底,该街道已建成21个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点,1个充电站,174个共享充电桩,实现了全域居民小区的全覆盖。
技术创新:为减碳插上科技翅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些前沿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比如,有机垃圾分布式处置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膜技术作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高端水制备技术之一,也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带领的团队研发了纳滤饮用水净化等膜法健康水制备技术,并结合大数据综合利用,开发出前瞻性“智慧水厂”,实现了水厂工艺灵活化、管理智能化、水质多级化等目标。
国际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德国基尔市:精细化管理见成效
德国基尔市是欧洲首个获得零废物城市认证的城市。该市制定了包含100多项措施的零废弃城市战略,目标是在2035年前实现人均每年减少15%的废物,同时将残余废物量减少50%。具体措施包括禁止公共机构使用一次性产品、在学校推广减废教育,甚至对购买布尿布的父母发放200欧元补助等。
深圳:AI赋能垃圾分类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先锋城市,深圳充分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搭建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生活垃圾管理数字化平台。目前,全市2.1万余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已有50%以上覆盖AI摄像头,近900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视频监控基本覆盖AI智能化应用。
希腊蒂诺斯岛:告别垃圾填埋
希腊蒂诺斯岛通过关闭垃圾填埋场,改为定期上门收集垃圾,并在岛上设立循环创新中心,将垃圾分为15类进行处理。这一举措使岛上每年产生的城市固体废物从770公斤降至440公斤,降幅达43%。
比利时佛兰德斯市:生产者责任延伸
比利时佛兰德斯市通过强制要求生产商、进口商、零售商回收处理电子设备、油、药品等难以靠居民自行分类回收的物品,并建立“二手销售网络”,实现了70%的垃圾回收率。
日本上胜町:垃圾分类精细化
日本上胜町实施了精细到45种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回收率达到近80%。当地将资源回收企业作为“甲方”,根据企业的分类标准不断扩充垃圾分类清单,并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居民养成避免产生某些垃圾的生活习惯。
印度浦那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印度浦那市成立了由数千拾荒者组成的全资自有合作社,这些拾荒者大多是穷困女性,她们利用自己以往的拾荒经验,为该市的60多万个家庭提供上门垃圾收集服务,每年回收超过5万吨废物。
未来展望:协同创新是关键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垃圾处理,需要政策、技术和管理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随着《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更多绿色低碳技术的落地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垃圾处理将迎来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