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全球华人共庆文化盛宴
春节申遗成功,全球华人共庆文化盛宴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二十四节气”之后,又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获得国际认可。
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荣耀,更是全球华人的骄傲。正如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勃所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全球共庆: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申遗成功的首个春节,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都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盛事。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场名为“莫斯科的中国新年”文化活动在市中心的马涅什广场启动,活动将持续至2月9日,期间将在多个地标性地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荷兰鹿特丹,南广场剧院举办了盛大的2025年中国春节庆典大会。中国驻荷兰大使谈践、荷兰外商投资局官员以及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与荷兰华侨华人和友好人士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春节的到来。舞龙舞狮、歌舞杂技、武术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欢快。
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一场别开生面的“欢乐春节·迎春花市嘉年华”在青年广场隆重开幕。舞龙舞狮与委内瑞拉传统舞蹈“魔鬼舞”同台表演,迸发出文化碰撞的奇妙火花。委全民音乐体系交响乐团倾情献上两国经典名曲,孔子学院学生演唱《铁血丹心》,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文化交融:春节的国际传播之路
如今,春节已成为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据统计,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国际认可,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张勃指出,春节蕴含着更新、祈福、迎春、团圆、和谐等多重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
“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迎春是春节的重要内涵之一。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第一天,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第一天。虽然“春节”的名称历史并不悠久,但过年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未曾中断。
团圆是春节的核心内涵。过年的团圆,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包括生者与逝者的团圆。许多地方有接家堂、摆供祭祖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和谐是春节的另一重要内涵。中国人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蕴含着对“和”的追求。
创新发展:春节文化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海外华侨华人既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又熟悉当地民众的接受方式,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千言万语不如“身临其境”。华侨华人通过春联、福字、舞龙、舞狮、水饺、年糕等春节符号,讲好春节故事,传播春节的文化内涵,让外国友人更直观地了解春节文化。
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根据时代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在当代,人们更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创造出新的庆祝方式,如微信拜年、视频团圆等。
正如张勃所说:“这种更新正如春节的自身价值:在新的周期里,带着新的希望前行。哪怕过去经历了困难,但因为有了新的开始,仿佛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一个文化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将激励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春节这朵文化奇葩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