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丽水味道:缙云爽面 江南人民自己的拉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丽水味道:缙云爽面 江南人民自己的拉面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31164

一碗土爽面,传承千余年。在浙江丽水缙云县,有一种被誉为"江南人民自己的拉面"的特色美食——缙云爽面。这种面条细如银丝,久煮不糊,嚼不粘齿,不仅是一种美味的主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碗土爽面,传承千余年。缙云土爽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说爽面曾是黄帝南巡在鼎湖九炼金丹时,百姓以礼待黄帝君臣之面。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曾描述缙云爽面:“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箸惜。”缙云爽面,以煮时不糊,嚼不粘齿著称,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制出细如银丝的爽面,相当讲究工艺,需要经过“和、发、切、揉、上、拉、晾”七个纯手工程序。

将发酵好的面团压成长条面胚子,取两根半米长特制竹筷进行精细的“拉条”工序,因制面上箸时左右穿插酷似打绳,拉好的面条细长如索、宛若龙须,故古人也称之为“索面”。爽面抽拉完成后,当地村民将会面条进行几天的晾晒,正因如此,也造就了土爽面久煮不烂的特点。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排排柔韧细长的土爽面仿若一幕幕白玉珠帘。不同地域的爽面形态会有所区别,多数地方制作的爽面都是直面,而新碧三都村的面却多为盘面。虽然形态各异,但是耐储存,便携带,成为了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抓一把面散入沸水,面条如丝线般绽开,在碗底放一勺猪油一两酱油,简单一烫一捞,便是一份缙云人的晚餐了。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按常理,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爱米饭。但身为江南水乡的缙云人,却也钟爱这碗面。

据《缙云县志》有关缙云土面的记载:“拜年上门,先喝茶,吃糖果,随后吃索面卵。旧俗碗底垫肉不得吃,意谓‘有剩余’,近年此俗无存。”。作为浙江的名小吃,土爽面不仅仅是一种土特产,更是缙云人心间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每年的正月初一,人们会在煮好的土爽面上放两只剥了壳的、圆滚滚的鸡蛋,象征着团团圆圆、好运连连;当情侣到双方家里见家长时,母亲通常会煎两只平平躺躺的鸡蛋,伏伏地盖在面上,寓意成双成对,祝愿二人互相服气、白头偕老;老人祝寿宴请宾客时,每桌都会端上一大碗“长寿面”,面上要盖着切得长长的“三丝”(鸡蛋丝、肉丝、胡萝卜丝),祝愿老人添福增寿.......对缙云人来说,土爽面,不单是用以果腹的主食,更是一种仪式的象征,记录了缙云人的一生。

不同于兰州拉面这些现做现吃的北方面食,要吃到一碗美味爽滑的土爽面必须要“耐得住性子”。制作爽面易受天气情况影响,因此每年的11-12月才是最适合抽爽面的时间,手艺人得提前关注温度、湿度变化,挑一个好时机进行拉面,拉好面之后还须等上几天晾晒,才能做出劲道的爽面。所以老一辈的做面人总是说:“急躁的性子是做不出好面的,甚至面条都不会成型。”在缙云人民眼里,过日子就像做爽面一样,要耐住性子慢慢来,不借助所谓科技的力量,悠悠地传承着老祖宗的技艺。

一碗水、一把面、一顿餐。简简单单的一碗土爽面,隐含了缙云人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时光把美食简化到了极致,年华提炼出了纯正的口味,光阴给味道烙上了文化的记忆,岁月更是让味道的地域性无比鲜明。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